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配电网规划技术指导原则(2016)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配电网规划技术指导原则(2016)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配电网规划技术指导原则

3.4.2对于区域较大、负荷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负荷特性差异较大、分区最大负荷出现在不同季节的地区,可分区计算容载比。

3.4.3在规划中应因地制宜确定容载比的取值,高压配电网容载比合理指标一般为1.8~2.2,电源外送地区,计算升压变电容量不考虑上述容载比,一般按最大升压容量配置变压器即可。 3.5 中性点接地

3.5.1 110千伏采用直接接地,接地回路设计上必须可实现中性点不接地的运行方式。

3.5.2 35千伏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大于10A的,宜选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同时配置接地变压器;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大于10A的,宜选用不接地运行方式。

3.5.3 20千伏配电网: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

3.5.4 10千伏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首选小电阻接地方式,如用户对供电可靠性有较高要求的,经专题分析后,可选用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方式。 3.5.5 10千伏电缆和架空混合型配电网,如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架空线路绝缘化程度,降低单相接地跳闸次数。 2)完善线路分段和联络,提高负荷转供能力。

3)降低配电网设备、设施的接地电阻,将单相接地时的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5.6低压配电网应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3.6 短路电流控制水平

3.6.1 配电网各级电压的短路电流应综合网架设计、主接线、变压器容量及其阻抗、系统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控制,适应电网中长期运行发展,并与各级电压断路器开断能力及设备动热稳定电流相适应,各级电压短路电流不应超过表3-4控制水平。

3.6.2 短路电流达到或接近其控制水平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取合理的限流措施。必要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高一级开断容量的开关设备。

5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配电网规划技术指导原则

表3-4 短路电流控制水平

电压等级(千伏) 短路电流控制水平(千安) 110 40 35 31.5 20 25 10 20 3.7 无功补偿配置与电压质量

3.7.1配电网无功补偿应采用分层分区和就地平衡相结合,就地与集中相结合,供电部门与电力用户相结合的原则。

3.7.2以小水电集中外送地区和电缆线路密集地区的配电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适当容量的感性无功补偿装置。

3.7.3高压配电网变电站无功补偿容量宜按主变压器容量的10%~30%配置,并满足主变压器最大负荷时其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5。

3.7.4中压配电网配电站无功补偿容量宜按变压器负载率为75%,负荷自然功率因数为0.85时,将中压侧功率因数补偿至不低于0.95进行配置。实际应用中,也可按变压器容量20%~40%进行配置。

3.7.5为保证电力用户受电端的电压质量,正常方式下各级配电网电压偏差范围应满足表3-5要求。

表3-5 电压偏差允许范围

电压等级 110千伏 35千伏 20千伏 10千伏 380伏 220伏 允许电压偏差 -3%~+7% -3%~+7% -7%~+7% -7%~+7% -7%~+7% -10%~+7% 当电压偏差不满足要求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取缩小供电距离、配置调压设备等技术措施控制电压偏差。 3.8 电力线路通道要求

3.8.1电力线路通道的规划建设应考虑安全、可行、维护便利及节省投资等条件,与各种管线和其他市政设施统一安排,并满足未来10~15年的发展需要。 3.8.2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在道路新建、改(扩)建时应同步建设电力线路通道。 3.8.3变电站出线电缆沟的建设规模应按变电站终期建设规模一次建成。

6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配电网规划技术指导原则

3.9 防灾减灾

3.9.1应结合当地气象地质条件和运行经验,在配电网规划时考虑必要的防风、防冰、防涝、防震等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并评估相关投资和费用。 3.9.2对于以下情况,可适当提高规划标准,编制保底电网规划,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

1)高危地区线路、重要联络线路。

2)承担主要城市、重要用户保安电源的送出线路。 3)具有“黑启动”能力的电源送出线路。 4)线路故障将引发系统失稳的电源送出线路。 4 负荷预测及电力平衡 4.1 负荷预测

4.1.1配电网负荷预测包括电量需求预测和电力需求预测,负荷预测应给出电量和负荷的总量及分布预测结果,近期负荷预测结果应逐年列出,中期和远期可列出规划末期结果。

4.1.2 负荷预测的基础数据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气候数据、上级电网规划对本规划区的负荷预测结果、历史年负荷和电量数据、用电报装及项目建设情况等,根据区域特点、社会发展阶段、用户类型分析用户终端用电方式变化和负荷特性,确定科学合理的负荷发展特性,并以此作为预测依据。

4.1.3配电网负荷预测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点负荷增长与区域负荷自然增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同时利用趋势外推法进行校核,经综合分析后给出高、中、低负荷预测方案,并提出推荐方案。

4.1.4具备条件时,可结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区域划分,开展规划区的空间负荷预测。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水平年供电小区土地利用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预测相应小区电力用户和负荷分布位置、数量和时序。

4.1.5负荷预测应考虑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新型负荷接入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4.1.6城市地区的负荷预测指标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 50293的相关规定。

7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配电网规划技术指导原则

4.2 电力平衡

4.2.1电力平衡应分区、分电压等级、分年度进行,并考虑各类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的影响。

4.2.2分电压等级电力平衡应结合负荷预测结果和现有变电容量,确定该电压等级所需新增的变电容量。

4.2.3风电、水电能源比例较高的区域,应根据不同类型电源在不同时段的典型出力特性进行电力平衡。对于分布式能源接入较多的区域配电网,应结合分布式能源实际出力情况考虑参与平衡的比例。 5 110千伏配电网规划 5.1 整体原则

110千伏配电网实现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分片供电的模式,各供电片区正常方式下相对独立,但必须具备事故情况下相互支援的能力。 5.2 接线型式

同一地区110千伏配电网网络接线型式应标准化,其目标接线推荐方式见表5-1,典型接线图见附录B。

表5-1 110千伏配电网网架结构目标接线推荐表

供电分区 链型接线 过渡接线 目标接线 T型接线 过渡接线 单侧电源双T 单侧电源三T 双侧电源双T ∏式双T接线 目标接线 双侧电源三T ∏式三T接线 A+、A双回辐射 双侧电源完全双回链 类 双侧电源不完全双回链 单侧电源双T 双回辐射 双侧电源完全双回链 单侧电源三T B类 双侧电源不完全双回链 单侧电源不完全双回链 双侧电源双T 单侧电源不完全双回链 ∏式双T接线 双侧电源不完全双回链 单侧电源不完全双回链 双侧电源不完全双回链 C、D单侧电源单回链 单侧电源不完全双回链 类 双侧电源单回链 双回辐射(不同走廊) 双回辐射单回辐射 双侧电源三T ∏式三T接线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