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运用之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课题序号 授课时数 授课章节 名 称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授课班级 授课形式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 能整体理解文意,理清结构; 2、理解平常的“一”字在诗歌中表现出的种种不同的意境,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 3.理解典型的、生动鲜明的诗词意象阐释作者的理性思考。 理解平常的“一”字在诗歌中表现出的种种不同的意境,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 教学难点 更新、补 充、删节 内 容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理解典型的、生动鲜明的诗词意象阐释作者的理性思考。 完成导复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张文勋 第一部分(第1—2段):这一部分为导论,首先指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人反复推敲,锤字炼句,就是为了选择最恰 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第二部分(第3—8段):这一部分为本论部分,以“一”字在中国古代 诗歌中的妙用为例,分析文字的运用之妙。 第三部分(第9段):这一部分为结论,总结上文,说明在语言艺术家 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字,就可表现出种种 不同的意境来,以此说明这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2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三、作者简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出自哪里?意思是什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本文作者张文勋,白族人,中国现代学者,其一生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研究。其在学界影响很大的作品是《诗词审美》《儒佛道美学思想探索》《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 四、整体感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知,理解文本 第一部分(第1—2段):这一部分为导论,首先指出诗歌是语言 的艺术,诗人反复推敲,锤字炼句,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然后引出论述的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第3—8段):为本论部分,以“一”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妙用为例,分析文字的运用之妙。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第一层次(第3段):这一层次是本论的概说,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才可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此段是先列举典型例证,总说“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3

第二层次(第4—6段):这一层次是本论的第一分论点,又分两个方三说明。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此段以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分析,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含蓄蕴藉的境界。接着,又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一片”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第三层次(第7—8段):这一层次是本论的第二分论点,也是分两个方面说明。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以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说明写“一枝红杏”比正面写“姹紫嫣红”要含蓄得多,意境更为深远,更耐人寻味。又以“一叶知秋”的例子加以佐证,并说明在文艺中,“一”必须是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才能以少总多,以一当十,获得艺术审美的效果。其次,再详以对“一江春水”的探讨及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一夜”等为例,分析说明了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指出这样的“一”字,在抒情诗中富有感情色彩,具有其特殊的意味。 第三部分(第9段):这一部分为结论,总结上文,说明在语言艺术家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以此说明这是艺术的特殊功能。同时,也指出“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只有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最后,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