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9分) 题章正字道正新居

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 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C [“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2.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秋 夜 [金]元好问

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谩说惊坯户,皎日何曾入覆盆!

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

[注] ①这是1239年秋作者在离开济源返回故乡(太原)途中所作。当时金朝已灭亡5年。②坯户:指昆虫所封塞的巢穴。③皎日:明亮的太阳。古多用于誓词。④覆盆:覆置的盆。比喻社会黑暗或沉冤难雪。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九死一生,后一句如实记录了战后的荒凉景象,街巷萧条,景中含情。

B.颔联“谩说”即“休说”,“何曾”即“不曾”,意谓“坯户”未听春雷,“覆盆”未见日光。

C.后两联借景抒情,诗人想到了济源的人民,想到了家乡和世事的变迁,不禁感慨万端。

D.首尾两联用语通俗,中间两联虽借用典故,但并不艰涩难懂,整首诗语言雅致通畅。 解析:C [“后两联借景抒情”不对,后两联是议论抒情;另,“想到了家乡”也不当。] 4.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①对人民历经劫难的同情;②对社会黑暗的悲愤; ③对与济源朋友离别的伤感;④对前程的迷茫。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5~6题。(9分)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②鹁鸠:即斑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解析:C [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诗人头发花白、头戴竹箨冠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

6.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解析:“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答案:①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③情感轻松。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旅寓安南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迟”句,紧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气候特点,寒冷的季节晚而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而久长。

B.“仲冬”句,描绘高寒山区在仲冬时节果实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样。这对北国人来说实在新鲜。这也是对首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化描写。

C.“正月”句,写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烂漫,可见气候非常温和,如同中原夏季,这是对上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D.“轻霜”句,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

解析:C [C项,“寒迟”错误,应是对“暖复催”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8.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表现手法方面,《旅寓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抒发情感方面,《旅寓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江》从“南窜”“北流”分析表现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不同点:《旅寓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西江月 苏 轼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