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社会心理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难于转变;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转变。

(2)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 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3)个体的心理倾向

个体的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三)态度转变理论

1.海德(1958)的平衡理论

这个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

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海德提出了一个P-0-X模型说明他的观点。

在P一0一X模型中,P一0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一0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

P一0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2.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1957)

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失调的认知成分多于协调的认知成分,则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认知

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认知失调的4种原因:

逻辑的矛盾:如水应该0`C结冰,但个体却看到冰在30℃时还未融化;

文化价值冲突: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可思议; 观念的矛盾:对同一事务,从不同观念层次上评价,得出矛盾的结论,也可以引起失调; 新旧经验相悖:当我们新的行为与旧有经验不一致时,对行为的认知也会出现失调。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① 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 ② 人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③ 面对面的沟通比通过大众传媒沟通效果好。

第六章 沟通与人际关系

一、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传媒沟通):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 中介的信息交流的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下图显示了沟通过程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

(三)沟通的动能

1.获取信息的手段。

2.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正式沟通: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优势是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非正式沟通:在正式通道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沟通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但存在着随意和可靠性差的弱点。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划分)

上行沟通:下情上达;下行沟通:上情下达;平行沟通:组织的同级间(非上下级关系)的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按信息源及接受者的位置关系划分)

单向沟通:二者位置不变的;双向沟通:不断变化位置的。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按基本语词类型划分)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按沟通渠道划分)

现实沟通: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有时候,

双方通过媒体的沟通也是现实沟通。

虚拟沟通: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不清楚的,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

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

(五)沟通网络

人际沟通往往有群体背景。群体成员间的沟通模式组合起来形成沟通网络。 1.正式沟通网络

在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结构称正式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有5种形式,即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

比较5种沟通网络的质量的常用指标有:信息传递速度、准确度、接受者接受的信息量及其满意度。

研究表明: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

2.非正式沟通网络

有学者通过对―小道消息‖的研究,发现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三种典型形式:流言式、集束式和偶然式。

非正式沟通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影响力大,一则谣言可以一夜之间传遍城市的大街小巷。但信息通过非正式沟通网络传播时,也容易出现失真和歪曲。

3.虚拟沟通与网络成瘾

网络的特点:跨时空性、便利性、匿名性和实时交互性。在网络上,每个人都下不顾现实的限制,尽情地扮演自己希望的各种角色,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网络成瘾:过度利用网络,对网络形成高度的心理依赖的现象。

网络成瘾的种类:网络交友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计算机成瘾和其他网络强迫行为(如不可抑制地发表文章、网络拍卖)等。

网络成瘾的表现: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学习工作受到极大影响。极端情况下,成瘾者不再清楚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往往选择逃避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

网络成瘾对人的危害:造成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失眠、紧张性头痛、情绪急躁、抑郁、食欲不振和人体免疫机能的下降。

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秩序和公众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害,对它的研究和干预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体语沟通(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沟通) (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1.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人的情绪由中性向愉悦改变,瞳孔会不自觉地变大;

看到让人厌恶的刺激物,人的瞳孔会明显缩小。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其他的体语沟通也与目光接触有关。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会成为一种令人

不悦的困难过程。当然,持续―盯人‖,长时间的凝视,也会让对方感到压力甚至不快。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人的面部有数十块表情肌,可产生极其复杂的变化,生成丰富的表

情。这些表情可以非常灵活地表达各种不同的心态和情感。面部表情是人们运用较多的体语形式之一。

面部表情可表现肯定与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的情感。它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个体可通

过面部表情显示情感,表达对他人的兴趣,显示对事物的理解,表明自己的判断等。

任何一种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体协同变化的结果。一般地说,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是嘴、颊、眉、额;表现厌恶

的是鼻、颊、嘴;表现哀伤的是眉、额、眼睛及眼睑;表现恐惧的是眼睛和眼睑。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

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二)身体运动和触摸

身体运动是最易为人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聋哑人借助于手语,实现与他人沟通。一些常见的身体运动形式有: 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 双手外推:表示拒绝。

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 双臂外展:表示阻拦。 搔头或搔颈:表示困惑。 搓手、拽衣领:表示紧张。 拍头:表示自责。

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

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日常生活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

个体都有被触摸的需要。这是一种本能,婴儿接触温暖、松软物体感到愉快,他们喜欢被拥抱和抚摸。对于恋爱中的成年人,触摸不仅使个体感到愉快,还使他们对触摸对象产生情感依恋。

(三)姿势与装饰

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这也是常见的体语沟通方式。

有的学者研究发现,尽管姿势及其意义与文化有一定关系,但通过姿势进行沟通的适应范围还是较为广泛的。下图是姿势及其意义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些姿势是全世界共同的身体语言。

服装、化妆、饰品和携带品,也都能透露一个人的情趣、爱好、情感、态度、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信息,在人际沟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人际距离

含义: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四种人际距离(美国学者霍尔1959): 1.公众距离(12.-25英尺)

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此时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2.社交距离(4~12英尺)

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 3.个人距离(1.5-4英尺)

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 4.亲密距离(0一18英寸)

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刺激。(注:1英尺= 0. 3048米,1英寸= 25.4毫米)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性别、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民族等。

三、人际关系及其原则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 1.个体性

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但社会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不同,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2.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就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就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在心理距离上的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3.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