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讲稿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构造地质学讲稿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次级凹陷都是北断南超式的箕状盆地,北侧被巨大的基底同生断层所切割,巨厚的新生界沉积通过断层直接与基底老地层接触,南侧为平缓的斜坡,新生界地层向上倾方向减薄、尖灭、超覆、退覆。

2

东营凹陷是济阳坳陷中最大的一个凹陷盆地,面积约5700 km,自北而南分布着七个二级构造带,即滨县――陈家庄潜山构造带、北部断裂带,坨胜永逆牵引背斜带、中央隆起带,梁――牛――六凹陷带,草桥――八面河断鼻带,南部斜坡带(图63)。

坨胜永二级构造带是受胜北弧形断裂南侧下降盘逆牵引控制的逆牵引背斜带。背斜有胜利村,坨庄两个局部构造高点,坨113高产井就位于坨庄构造北冀的高部位。

2、地层及岩相特征

盆地的新生界沉积划为二个系,七个组,而以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的沉积最发育。 ⑴孔店组(也叫五图组)为下第三系始新统沉积,分红、黑、红三段。末期为喜山运动工期,盆地上升遭受剥蚀,与上复地层为不整合接触,顶部相应的地震反射标准层为T7。

A孔三段厚440-560米,为一套氧化浅湖相的紫红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潍北凹陷为玄武岩夹砂岩沉积。其底部与中生界为不整合接触。相应地震反射标准层为TR。

B孔二段厚500-1000米,为弱还原浅湖相的深灰色、灰色泥岩夹砂岩、油页岩、炭质页岩、薄煤层及灰岩沉积。本段有标准化石五图真星介。顶部对应的地震反射层为T8。

C孔一段厚500-300米,为氧化浅湖相沉积的棕红、浅红色砂岩、泥岩沉积。上部主要为泥岩,下部主要为砂岩。顶部相应地震反射标准层为T7。

⑵纯化镇组(也称沙四段)为下第三系始新统沉积。末期上升,局部遭受剥蚀。相应的地震反射标准层,局部地区为下T6。标准化石有光滑南星等。

A纯下,东营地区为还原盐化较深湖相沉积。深灰色硬石膏、盐岩、杂卤石与褐灰色泥岩,软泥岩间互层;南部为弱还原的浅湖相含石膏的兰灰色泥岩沉积,至南部边缘则相变为不含石膏的灰绿色泥岩,砂岩及灰质砂岩为主的沉积。

B纯上,东营地区还原深湖相沉积,岩性为深灰色页岩,褐灰色泥岩夹薄层白云岩,到南部相变为还原浅湖相的灰岩、泥灰岩、油页岩为主的沉积,岩性稳定,特别是灰岩层是本段的标准层。

⑶下第三系渐新统沙河街组

为盆地最发育的一组沉积,分上、中、下三段,内部各段为局部不整合接触。 ①沙三段东营地区厚800米左右,最厚达1600米。沾化、车镇凹陷厚400-800米,凹陷中部最厚达1000米。

A沙三中下部为还原半深水-深水湖相沉积,岩性为一套巨厚的深灰色泥岩及油页岩。油页岩发育三套,为沙三下的标准层,相应的地震反射标准层为T(亦称上T6)。 6

B沙三上为还原浅湖相沉积,局部地区为三角州相沉积,为一套巨厚的灰白色砂岩夹深灰色泥岩。在利津一带为还原深湖相的深灰色泥岩沉积。在利津、坨庄一带沙三上发育一组白云岩裂缝性储层,高压、局部含油,为沙三上的标志层,对应的地震反射标准层为T4。东营西至郝家、现河庄一带,沙三上顶部发育一组紫斑灰色泥岩层,相应的地层反射标准层为T3。沙三段的标准化石有中国华北界。

②沙二段厚300-500米。

A沙二下,中心部位为还原浅湖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粉细砂岩,边缘部分为三角州沼泽分支河道相沉积,碳质页岩发育,为沙二下的标准层。

B沙二上主要为河流相及氧化浅湖相沉积,由棕红、紫红色泥岩、灰白色砂岩,含砾砂岩组成三个正旋迴。末期湖盆收缩,边缘遭受剥蚀、与沙一段为局部不整合接

37

触。本段主要化石有椭园拱星介等。

③沙一段厚度稳定,一般为200-600米。主要为还原较深湖相沉积,边缘地区为弱还原及弱氧化浅湖相沉积,主要为一套深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沉积。生物灰岩分三个段、即生物灰岩(螺、介形虫)、针孔灰岩(藻),白云岩段。标准化石有惠民小豆介,对应的地震反射标准层为T2。沙一段顶部在东辛地区有一组很纯的豆状砂岩,自然电位呈箱形,为典型的河口坝沉积。

⑷下第三系渐新统东营组沉积厚度变化大,南部边缘只有40-100米,利津洼子中心达1000米,沾化四扣洼子一带近800米。东营组为一套河流相及弱氧化浅湖相沉积,棕红、灰绿色泥岩与砂砾岩呈交互层,可细分为三个段。末期为喜山二期构造活动期,湖盆上升,遭受剥蚀、与上覆地层为不整合接触,标准化石有双脊东营介。

顶部相应的地震反射标准层为T1。

⑸上第三系中新统馆陶组厚100-800米,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绿色砂岩、含砾砂岩夹棕红色、灰绿色泥岩。顶部相应的地震反射标准层为T0。

⑹上第三系上新统明化镇组厚600-1000米,为一套泛滥平原相沉积。主要岩性为棕黄、棕红色泥岩夹疏松粉细砂岩,含砾砂岩。泥岩含灰质结核及石膏。上部为淡水层,自然电位呈正差异,底部有一组灰质尖子。

⑺第四系更新统平原组厚300――500米,为一套泛滥平原相沉积,地层为一套未成岩的棕黄、棕红色粘土、散砂。

七、济阳坳陷的正向二级构造类型 ㈠断裂潜山构造

上侏罗初的燕山运动Ⅰ幕在区内古生界及中生界下部地层产生了一系列反向正断层,这些断层不但控制了盆地的边界,也在盆内形成好几排具有高产能力和勘探远景的潜山带。

1.凸起潜山构造带(也叫高潜山构造带)

由于基岩潜山隆起高,下沉接受沉积晚,其高点部位缺失下第三系地层,所以称做高潜山。潜山的一侧或两侧,由于基底断层的继承性活动,加上后期的差异压实作用,使下第三系各组段地层,依次超覆在潜山四周的斜坡上。下第三系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盆地四周山地上升,而盆地相对下沉,普遍接受上第三系沉积,形成上第三系披盖构造。如孤岛,在下第三系还是济阳湖内的一个孤立的小岛(由此得名),下第三系末下沉后接受上第三系馆陶组沉积,顶部被覆盖。而凸起周边,由于基岩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和后期的差异压实作用,被下第三系地层各组段层层超覆,形成孤岛凸起潜山构造带。在其顶部为馆陶组披覆背斜,在背斜层状砂岩中,形成年产500万吨的大油田。而沙一段生物灰岩及沙三段细砂岩中也有少量的断鼻和断块性油气藏。中生界奥陶系潜山也有可能聚集油气(图64)。

38

2.潜山构造带(也叫低潜山构造带)

是在潜山背景上继承发展起来的下第三系背斜构造带,构造顶部地层薄、翼部地层厚、沉积全。下第三系历次构造变动和沉积间断,都会在这类潜山构造带上形成明显的超覆——不整合关系。如桩西潜山是济阳坳陷内所勘探的最大的低潜山构造带。由于该潜山带被周围的孤北、孤南、青东、垦东和黄河口五个生油洼陷下第三系生油岩系所包围,使该潜山带聚集了大量的油气。通过钻探,桩古10、14、21、9四个山头的6口井在古生界潜山的地层获日产千吨的高产;在桩82井中生界潜山地层喷出大量油气;构造北翼的桩85井和南翼的桩古12井在沙四段见到了较厚的油层;在构造北翼的桩96井沙二段地层获日产18.9吨的工业油流;沙一段在桩64井获日产68.4吨的工业油流;东营组在桩104井日产42吨;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在桩古4井发现了油层和气层。上述资料说明桩西低潜山构造带是一个多种油气藏类型迭置的复式油气藏,这种复式油气藏是由低潜山带多层结构的复式圈闭所决定的(图65)。

39

㈡盆倾断阶——重力滑塌构造

此构造又称“逆牵引”构造。济阳坳陷在早第三系末期处在扭动的应力场中,在该应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张扭性盆倾同生断层,沉积岩体沿剪切破裂面发生重力滑塌的同时,还受到扭动所派生的挤压力作用,发生褶曲,形成小的短轴背斜,如大芦家背斜(图66)。

4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