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荆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7.8其它面源污染源治理规划 (1)畜禽养殖

(1)禽畜粪便处理的原则

1)对禽畜粪便的资源性和污染危害性正确定位。畜禽粪便既是一种污染源,又是能源资源,饲料资源和肥料资源。在看到禽畜粪便污染危害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其资源可利用性;

2)依据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的技术与原理,对畜禽粪便污水进行资源化开发和多层次利用,提高禽畜粪便污染的高效低耗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获得最佳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2)污染防治措施

1)对流域内现有的生猪养殖场、点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凡拟建设在国家禁止区内的养殖场限期进行搬迁。对不在养殖小区内的规模较小的养殖户,要根据规划,逐步迁至养殖小区内,便于形成规模效应,资源共享。也有利于污染治理措施的统一实施和统一监管。

2)建立生猪养殖粪便污染的防治设施。养殖场粪便通过固液分离后,固态干粪通过适当堆肥处理后,要作为生态活性有机肥充分还田,改良土壤结构。对于产生的液态粪水,需通过有效生物处理后,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的一级标准,

45

然后排入附近水体。

(3)禽畜粪便处理生态工程方案

从提高禽畜粪便污染的高效低耗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的高度出发,根据跳磴河流域家禽养殖和禽粪组成特点,对现有禽畜粪便处理和利用技术进行集成、整合、优化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本地区特色的禽畜粪便污染控制和资源化技术(图6-3),在实施固液分离的基础上,进行固体粪便的微生物综合处理和粪污水、养殖冲污水的人工湿地复合系统处理,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转化作用,通过多级多层次处理和利用,提高禽畜粪便的资源化水平,这是本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及农村禽畜粪便高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每天排放的禽畜粪便和冲洗污水由刮粪机收集,经粗格栅进入贮粪池。由于污水中有一定的杂质(如塑料袋等),粗格栅将杂物阻挡在贮粪池外,可以防止进料泵堵塞。贮粪池底部为倾斜式,将进料泵置于倾斜端,有利于池中沉淀物流动。

粪污水用泵送入分离机进行固液分离,采用螺旋挤压分离机,每台分离机每小时排出的干物质量约1200~1800kg。为确保分离机的正常工作,要及时清除分离渣。为此,在离心机出料口下部,应设置流动推车或输送带。

分离渣运送到复合有机肥加设备,制成有机复合肥出售。

固液分离所得到的分离液通过管道送至沉淀池进行沉淀,然后进行厌氧、好氧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系统,最终达标排放,提高污水治理的经济效益。

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经过脱水、脱硫和计量后进入储气柜,可供作燃料使用。

该技术主要是解决禽畜粪便污染和养殖业发展所造成的粪便污染环境。将污染源集中工厂化处理,生产沼气和无害肥。达到开发能源,变废为宝,又促进农业养殖业的发展,是一项具有生态平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工程。

(2)水产养殖

要较好的解决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多种经营是必要的,可以把广东的“桑基鱼塘”一例引到我们自己的农业和渔业生产中来,“桑基鱼塘”,基上的桑林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它吸收水、肥、二氧化碳,固定太阳能,生产桑叶;蚕是第一消费者,吃桑叶、生产茧,蛹,排出蚕沙(蚕粪);塘里的鱼是第二消

46

费者,实现有机质的转化,塘里又由于种类不同而各有分工,形成食物链的不同环节;蚕沙、蛹和各种青饲料首先被草鱼食用,草鱼类和剩余的蚕沙及腐殖等营养物质导致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其中的水生植物既是鲢鱼的主要食物,又可以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供鱼类呼吸。而浮游动物则是鳙鱼等的食品。鱼类的粪便以及它们吃剩下的各类有机物,则由底栖的鲤鱼、鲫鱼来食用;底栖鱼类的排泄物和其它动物的残骸,又被微生物分解为含氮、磷、钾的简单物质,混入塘泥,这种塘泥,肥力高,肥效好,又具有抗旱和防止杂草滋生的作用,是施用桑基的好肥料,从而进入新的循环,这样形成了一个水陆相互作用物质循环使用的人工生态系统,达到很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寻找和发展高蛋白的植物,如豆种植物(一斤大豆相当千四斤猪肉的蛋白质含量)。这样,就既发挥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又满足了人类对食物的需要,同时减少了化肥的污染,按照生态规律,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基础.再如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可以采用稻田养萍的方法来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它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合成各种性质的蛋白质体,它耐低温、抗盐碱、繁殖快、产量高,所以是优良的饲料和绿肥。

(3)农业种植污染源治理

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和控制已成为保护水环境的一项紧迫任务。由于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素复杂、分布范围广、形成机理复杂、危害大等特点,因而研究和控制难度大,因而在研究和防治方面早就受到高度重视。

1)耕作措施

不同的农田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农药流失产生重要影响。在传统耕作农田中泥沙和养分流失明显高于免耕农田,由于翻耕,农田土壤中矿化作用强烈,硝酸盐的淋失明显大于免耕农田。保护性耕作(如少、免耕)可以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生产潜力,减少农田土壤及养分流失。特别是在平原高沙土区,频繁耕翻会加速有机质的消耗,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养分耗竭。因此在高沙土地区宜采取以少免耕为主体与传统耕作相配套的轮耕制。

2)土壤培肥措施

为了提高生产力,现今的农户已基本弃用天然肥料而改用化肥,大量施用化肥加上耕作频繁,土壤的结构狠容易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和淋溶的发生,肥料和养分随水土流入河道和地下水中,形成非点源污染。因此农田土壤有效的培肥措施可增加农田有机肥源,不仅可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作物产量,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增加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增强土壤

47

的抗冲抗蚀能力,进而减弱地表径流的流量和流速,提高水体环境质量。其主要技术途径有:采用沤、堆、牲畜过腹等多种形式的秸杆还田技术;畜禽废弃物集中处理还田技术;吸喷河泥还田技术,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弥补农田土肥流失所造成的损失。平原高沙土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利用河道疏浚弃土填塞低塘坑洼,改造中低产田的技术措施,推广应用获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灌溉措施

平原农区农业用水利用率约为10%,而发达国家如日本为30%。由于地表径流中养分和农药流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径流强度和径流量,农田使用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少流入水体的养分和农药。稻田实行浅湿干灌溉,稻田施肥耕翻后,放水泡田,要避免大水猛灌,控制水量,耕耙后待土壤沉实再栽插秧苗,水稻生长期间根据不同生育期需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生长期间,除暴雨漫溢外,农田不排水。这些田间灌溉措施可以减少农田中氮磷的外排污染量。

4)化肥控制技术 a)控制化肥的用量和用法

化肥施用形成的非点源污染的原因之一在于化肥的利用率不高,设法控制化肥使用量和提高其利用率是减少养分流失,降低非点源污染负荷最有效的途经。当化肥使用量达到最佳使用量时,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达到最高,其产量也最高;当使用超过作物吸收能力时,将导致过量养分在土壤中富集、流失,形成非点源污染。按照限氮公式和试验结果,平原高沙土地区氮肥的平均适宜用量(纯氮计)早稻为105kg/hm,单季稻为120kg/hm,与当前施肥水平相比较,每季水稻可以节约氮肥75-90kg/hm。同时也相应减少氮素的流失,降低了农业非点源氮素污染负荷量。研究发现土壤中氮素的利用率与使用的深度和方式具有密切关系。液态施肥迅速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效养分,但容易淋失,且持续时间短,在作物生长后期会导致养分匮乏,严格禁止在暴雨前施肥。

b)调整肥料施用结构,解决好三个适宜比例

通过合理的N:P:K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比例、挥发性氮肥与非挥发性氮肥的比例。为使这三个比例趋于合理化可采取的技术措施有:因此因土因作物施肥,特别是氮肥的适宜用量,应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优化氮磷钾肥和有机肥之间的比例,适当增加钾肥和有机肥的比重;实行氮肥深施特别是氨水和碳酸氢铵,防止其挥发损失;选用化肥新品种,如合适的复合肥和长效肥。根据平原农区的经验,在有机肥保证的情况下,每hm2耕地减少75-150kg氮肥是可行的,其减少量占总使用量的17.22%-34.33%。

c)使用抑制剂抑制硝化作用

我国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3-38%,主要是施入稻田的氮肥大量损失的结果。目前使用较多的硝化抑制剂是氮肥增效剂,如在德国施用尿素和铵态氮时要加入一定量的石灰氮(CaCN2)以控制硝化作用的进行。因为石灰氮转化为碳酸铵需要一定时间,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双氰胺对硝化细菌有特殊的抑制作用。

d)合理施用磷肥

48

[5]

2

2

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