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脱硫技术分析与研究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火电厂脱硫技术分析与研究毕业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燃料控制系统

燃烧过程实质是将燃料化学能转变为蒸汽热能的能量形式转换过程。燃烧过程控制的根本任务是及时响应主控系统的输出指令,使燃料所提供的热量适应锅炉蒸汽负荷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锅炉燃烧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燃烧的经济性主要是要保证有合适的风/煤比,而安全性是保证锅炉处于过氧燃烧的状况及维持炉膛负压为设定值。燃烧过程控制的具

4.1氧量校正及风煤交叉限制回路

在机组正常运行中,锅炉燃烧控制系统应根据协调控制系统来的主控指令调节燃料量 图4-1氧量校正及风煤交叉限制回路,氧量校正回路的被调量是烟气含氧量,烟气含氧量O2信号A、B两侧各有两个,共四个测点,A、B两侧各自的两个信号分别经二选一后再经二选一得到最终的测量信号,该值与氧量设定值进行比较,两者的偏差经氧量校正调节器PID调节器运算处理后,送至M/A站,再经一个增益校正环节 K 输出氧量校正信号去加法器对送风指令进行氧量校正,使得校正后的风量更适合负荷和煤质的变化,保证合适的风/煤比,使煤粉在炉膛内安全、经济的燃烧。最佳含氧量即氧量的设定值与锅炉负荷有关。最佳含氧量随锅炉负荷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锅炉负荷越大,炉膛内的燃烧条件就越好,所需的氧量也就少些,所以氧量设定值是锅炉负荷的函数,其函数关系用函数模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来模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来的氧量设定信号,在加法器Σ1加入运行人员偏置信号,该偏置信号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共同决定最佳含氧量的设定值。氧量校正M/A站的作用是:在氧量校正回路处于“自动”时,可根据运行要求手动改变偏置,得到所需要的氧量设定值信号;在氧量校正回路因故障退出时,运行人员可通过M/A站手动输出校正信号。如果在运行和调试中氧量的修正范围过小,则可以利用 K模块进行修改和扩大,以满足控制上的需要。

4.2燃料量控制系统

燃料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进入锅炉的燃料量(油、煤)符合机组的负荷要求。它包括燃油控制系统和燃料(煤)控制系统两部分。燃料系统采用6台给煤机,与之对应有6台磨煤机(中速磨),形成6个同样的制粉单元。因本燃烧系统采用直吹式制粉系统,所以油调节阀使油压等于给定值。

下边任一条件成立时,进油调节阀M/A站切手动:油压偏差越限、调节阀的反馈信号和控制指令间偏差越限、主燃料跳闸(MFT)、油燃料跳闸(OFT)。

8

当FSSS来油燃料跳闸(OFT)时,输出100%开指令,即让回油阀全开。

供油压力ATP SPIDIATFSSS100%AT回油调节图4-2 燃油压力控制系统

燃料(煤)量控制系统是一个带前馈的单回路控制系统。总燃料量的测量值是由煤和油两部分叠加得到,其中煤的测量值是六台给煤机的给煤量之和,图中只画出了A给煤机的测量回路,其它5台测量回路与之相同。Σ1输出的总煤量在乘法器中与煤的热值修正系数相乘,得到煤的实际发热量表示的总给煤量,油量信号是由实际供油流量减去回油流量乘以油的热值修正系数得到,油量信号与总给煤量信号在加法器Σ3相加得到总燃料量测量值。燃料量设定值是由燃料量/风量指令交叉限制回路输出的燃料指令经过超前环节(由模块LEADGLAG2、Δ、Σ4、Σ5构成)处理后送入调节器的, 调节器将两者的偏差经过运算处理,其输出送往加法器Σ6与燃料指令的前馈信号相加,再通过M/A站和增益调整与平衡模块送往各给煤机调整给煤机转速,最终使进入锅炉的燃料量与机组的负荷相适应。

每台给煤机煤量的测量都有两个测点,经二选一模块2XMTR输出,其后再进入超前/滞后模块LEADLAG1,加超前/滞后该环节的目的是因为磨煤机具有一定的惯性,使进入磨煤机的煤量和磨煤机输出的煤粉量之间有一定的迟延,即输出相对于输入来说有一迟延时间,但进入磨煤机的给煤量等于磨煤机输出的煤粉量。输出到加法模块Σ1求总给煤量。切换模块T1和T2的切换条件成立时均输出0,但切换条件不一样,T2的切换的条件是当磨煤机跳闸

9

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型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是提高电厂经济效益,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的重要环节。由于被控对象——锅炉、汽轮发电机组是非线性、参数慢时变、大惯性的不确定性复杂对象,因此采用常规控制策略设计的控制系统只有在平稳工况下才能投入自动,当机组动态特性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维持正常运行。

为了迅速满足电网的调频要求,尽量利用CCS协调控制系统来提高机组的负荷适应性,能更好地协调工作,提高安全性。控制系统的调节范围大,不仅在正常运行时能实现负荷的自动调节,而且在机组异常时,能在保护系统的配合下,自动调节机组的负荷大小,并进行调节方式的自动切换使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

10

参考文献

[1] 谷俊杰,彭学志,鲁许鳌.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M]. 华北电力大学. 2005. [2] 秦定国.超超临界机组技术资料汇编[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377-393.

[3] 王东风,韩璞.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发展和现状[J].中国电力,2002.11,(8):69-73. [4] 张朝阳,李卫华,宋兆星.600MW超临界直流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策略[J]. 华北电力技

11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