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作文素材集锦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说真话”作文素材集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如果现在只能让媒体把所有好的东西都报道给大家,危面感从何而来?我们如何更真实地去了解“中国”?如何知道上海和贵州是不一样的?有些官员还在滥用自己的权力,贪污腐败依然存在,这一切应不应该让高层领导和人民群众知道?作为新闻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变得更好。

(素材四)韩寒:我是说真话的既得利益者

“竖子”忽而成名,从此十余年如一。 这是韩寒的中国神话。

十一年前,他如一只天地忽开蹦将而出的石猴,越身一跳,自绝于众人,十七岁开始搅动中国。对于这个人人皆可成为权力或金钱之奴的年代,他看起来并无敬畏,他不甘寂寞地对一切发言,用专业的业余精神打拼人生。他言无不尽,把酒言欢,他钱财散尽,为所欲为,他吹枕边风,说风凉话,他用调笑的声音说出肃穆的真理。他是韩寒,是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对立面。

十一年,人们对他的态度或捧或杀,几经变化,已然不尽公平,他对众人乃至社会体系却嬉笑怒骂,有如初时,“我原本如此”,他说。

“原本如此”,这四个字,足以消解一切对于他的宏大叙事和总结陈词。正如路金波所说,韩寒身上最大的奇迹,来自于他的自然,和那份存于心底的质朴。十一年前,他曾是那个男孩,在众人的迷惑和自我欺骗中大声说出“看,皇帝没穿衣服呀”,十一年后,时光流变,他依然以说真话为“一个男作家的职责和使命”,并且,他赢了,成为“说真话的既得利益者”。

正如《皇帝的新装》所能传递的画面信息那样,韩寒与他背后的众人,众人与他们背后庞大的社会体系,形成的是相互之间极为鲜明的对比却又是极为和谐的赖生,他们之间的咬合愈紧密,便愈能真实地折射中国社会的忧思。而韩寒的使命之一,便是以嘻笑的笔调消解这忧思中的“忧”,使思想的力量得到最大范围的传递。

或者说,韩寒身上最大的奇迹,来自于那份如假包换的天真与良善。

我不去谈韩寒这个人物和特色,太多人说过了。我想说,,一个健康、开放、有创意的社会,里面应该产生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韩寒。80年代我写《野火集》的时候,因为写几篇文章一夜暴红,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很多禁忌,就好像一个人的皮肤脆弱,一拍就马上红肿、出血。我觉得韩寒的出现是好事,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思维和新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真正想要这个社会变得开阔、健康、多元化的话,每个人都需要有发声的空间。但是实际上,大家都能表达自我、难得有英雄的年代,反而才是比较健康的时代。

——龙应台

年轻人里,我看好韩寒,再写几年他就是鲁迅,他只是少一些鲁迅身上的深沉和悲剧感。如今人们总说80后怎么怎么,实在是太类型化了,80后其实也不乏韩寒这样有想法的。

——梁文道

5

我很关注韩寒,因为我想知道花园里到底能长出些什么来。他是难得的年轻人,很有正义感,如果长在大自然,他会更强大。我希望他机智一些。另外,毕竟是一个作家,尽量把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我们最终留下的,还是我们的作品和思想。

——白桦

韩寒身上散发出生命给予的快乐和祈愿,这些普通的愿望是我们每一天实实在在的情感。韩寒的眼光、判断、反应、速度、参与感、明确的态度、他身上的普通属性、感知快乐的能力,他的较真劲,已经在改变这个一再被涂抹得乱七八糟的画面。正是这些简单的原则,维护了我们生存最重要的品质。

——艾未未

韩寒和郭敬明刚好代表80后价值取向的两面:郭敬明要名声、钱、虚荣,这是好事情我不想贬低他。韩寒代表另一面:一整套意识形态和花招动作,在他那儿完全无效。好几代人下来终于能这样,了不起。我们小时候也叛逆,但没有人格参考和个人意识,我相信很多80后都有这种意识,但韩寒特别精彩。

——陈丹青

我和韩寒是朋友介绍的。之前我就听说过,韩寒见光死,个儿不高,我说不会吧,挺帅的呀。一看,确实个子和我差不多,老远看见一小孩儿过来。挺好的,我觉得韩寒挺好,他是这个时代的骄傲。我很喜欢韩寒,暂时地,必须要加一个暂时,因为未来他也可能会犯很多愚蠢的错误。就像我也可能犯。

——李承鹏

(素材五)巴金:说真话的老人

“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10年前,曹禺先生这样称赞巴金。这沉甸甸的“良心”到底都包含着什么,或许是我们在痛悼先生长逝之余需要认真研究和思索的,因为在他身后,我们不可回避这个问题——文学良知谁以为继。

新生代作家邱华栋对巴金去世“一点都不感到突兀”。他说:“作为一个具有巨大文学成就的作家,巴金不能创作是痛苦的,他现在走了,我感觉很平静。”

说到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邱华栋认为是“一种奠基地位”,具体说来,就是开创了现代汉语写作的新路。他认为巴金的主要创作成就在解放前,《家》等系列作品成就非常高。“在今天看来,他作品的艺术成就或许不是很高,但《随想录》等作品的精神感染力量非常强,影响也很大。他身上有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自我拷问的态度。” 作家李国文沉痛地说:“巴老的文学精神会永远留存下去,他的文学和我们的土地、国家和人民真正的血脉相连,曾经鼓励着一代中国青年追求真理。可是近些年来这种文学精神被一些人淡化了,被他们轻视,我要说的是,太阳也有日食,月亮也会有月食,巴老的文学有着自己的历史价值,要用历史的文学批评的眼光来看待他,巴老的作品是我们民族变革的一面镜子,他是中国文学的良心,这是不容否认的。” 【伟大作家的悲悯情怀】

6

作家石钟山说:“巴金对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那一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有崇高的信念的。当时当代文人就不是那么纯粹,很多人急功近利,很多人浮躁不安,缺乏巴金这代作家的风骨。”

“在现当代中国作家的队伍里,这位老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毕生奋斗不息,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他坚持真理的坚定,追求人格的完善,扶掖后辈的不遗余力,开创潮流的率先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老作家李国文充满对巴老的崇敬,他说,巴老的一生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贡献表现在全身心地热爱这块土地、这个国家,以及生息在这块土地上这个国家中的人民群众。他的全部文学生涯就抱定这个宗旨,在他全部的文学作品里,始终贯穿着一个伟大作家的悲悯情怀、忧患意识、觉醒精神、民族心声。巴金,这个名字在文学史上意味着中国作家最真挚最真诚的写作良心。 【一个单纯干净的灵魂】

在巴金的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是《随想录》,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项大工程,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耗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以煌煌五卷四十多万字的巨著,奉献给人们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主编陈思和教授评价说,读过《随想录》的人们都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他说,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出国自由,生活享受以及心情的欢悦,只要能追求的似乎都是合理的,人人都轻松自如。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那段民族劫难。

说到《随想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说:“《随想录》倡导了一种说真话的精神,这在当代非常可贵。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对他的这种反思,也应该进行再反思,这样才是对他保持着发自内心的尊敬。”

余秋雨认为,巴金的生命是一个以最单纯、最干净的心灵去追求一个理想的漫长过程,寿命那么长,心中一直不受任何污染,这是一个奇迹。巴金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围,他给了我们兵荒马乱、灾难重重的民族以灵魂上的安慰。他和别的作家不同,他的安慰不是呐喊、搏斗,而是一如既往的人道、爱,对民族和人民的关切。他有过软弱和混乱,但他从来不会背弃道义和做人的基本原则,直到灾难过去,他提出了“讲真话”,这三个字多么朴素,振聋发聩,直至今天,这三个字还是我们的民族必须面对,以及永远需要不断超越的心灵障碍! 信报记者张守刚 裴钰 【后记】

巴金之于中国,有着特殊意义:与其说我们需要一位在40岁已经达到文学意义上的巅峰的文学家,不如说,我们更需要那种独立思考、真诚写作的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都不会过时,且弥足珍贵。

然而,很难有人再承担起巴金的角色。毕竟巴金这一代知识分子已经属于历史,新的一代人只能塑造新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是,巴金的影响将永远持续下去。 真正的纪念,绝不止于哀悼,更在于继承。

(素材六)邹承鲁:一个说真话的人走了

7

或许正是有坦白无惧的心理垫底,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捅破窗户纸的人,一个甘冒风险的人、一个泄密者、一个同盟中的异端、一个孤立者、一个被谩骂者、一个悲壮者。如今邹承鲁走了,他留下的精神空位谁又能填补?

邹承鲁几次提出想吃冰激凌都被女儿拒绝了,因为他有糖尿病。最终还是给他买来了。吃完这杯甜美的冰激凌后,83岁的邹承鲁心满意足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11月23日凌晨5点22分,著名生物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在北大医院安详离世。自2003年发现淋巴癌后他一直深受疾病困扰,最近一次手术因血小板过低导致肺部感染,最终去世。

邹承鲁被誉为中国生化界的泰斗,他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上世纪60年代作为主要贡献者成功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一重大成果,使他成为中国生化科学界的权威。 中科院讣告说邹承鲁一生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在其生平介绍中,更是罕见地评价他是“刚直不阿的斗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翟中和说,“他的品质是我们的楷模。”

2003年中国科协年会,邹承鲁总结了中国科学工作者违背学术道德的七宗罪:伪造学历、工作经历;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一稿两投甚至多投;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

身为院士的邹承鲁坦言中国院士选举最大的毛病就是不透明。去世前20天,邹承鲁完成了最后一篇文章《必须严肃处理学术腐败事件》。文章说,“学术腐败问题已经蔓延至院士群体。”

邹承鲁表现出来的焦虑远远大于他的恐惧,至少外界和身边亲人从未能窥见过他的恐惧。或许正是有这种坦白无惧的心理垫底,他永恒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捅破窗户纸的人、一个充满风险的人、一个泄密者、一个同盟中的异端、一个孤立者、一个被谩骂者、一个悲壮者。

这个有性格的老人“不识时务”的举动,使他在公众中赢得“科学界真理斗士”的名字。科学圈外人因此知道了邹承鲁,也因此知道了科学界并非净土。

北京万寿寺路上有一个静谧的院落,那里便是李四光纪念馆,这个私人性质的纪念馆也是邹承鲁和李林的寓所。2002年李林去世后,邹承鲁便独居于此。

女儿邹章平说,晚年的父亲总是摔跟头,腿摔断后里面打了五个钢针。在岳父李四光和夫人李林画像中投下的目光里,在这个空旷家中,孤独的邹承鲁每天拖着拐杖踟蹰前行,仍在走路,仍在工作。而如今,他那被黑纱缠绕的遗像终于并存于他的亲人当中。 一位以“敬仰邹先生的后辈”自称的年轻人发来唁电:学术打假斗士去世了……希望他一路走好,也希望中国的学术腐败有所遏制!华人科学家饶毅曾说,在中国社会讨论学术界不良风气的背景下,邹承鲁这些人的存在,说明中国科学界好的传统仍然在继续。 如今邹承鲁走了,他留下的精神空位谁又能填补?

(素材七)朱镕基:倡导\说真话\触动清华师生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