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适的计算方法。 观察教具,独立思考 (1) 出示教具,引导生思考: ①你看到水现在是什么形状?(圆柱体) ②如果要你计算水杯里水的体积,就是求水杯容积, 必须知道哪些数据?怎样得到这些数据?(从里面 量) ③知道了数据以后,算出这茶杯的容积,算容积要 注意什么? (计算题中的计量单位要与问题中的计 量单位统一)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用学具实际分组合作,使用教具测量、计算 测量、计算 (3) 组织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分别说说茶杯 全班交流,重点说的形状、测量的方法,以及计算的过程 过程 3.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独立思考 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 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四、总结评价 教后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计算体积与容积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也可以先算出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用底面积乘高。 2. 算出茶杯大约可盛水多少克 教学步骤 九、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十、 动手实践 探索特征 教师活动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 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 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 2个平面 完全相同 圆 圆柱 侧面 1个 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学生活动 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十一、 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 独立画高 学生交流 同座互相指、说 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十二、 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 教后反思: (1)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 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3、34 教学目标: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让学生在梳理和交流中有所收获,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通过自我整理、自我提高,有效地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整理知识、形成网络。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 圆柱 特征 计算公式 学生先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整理的结果。 学生填写表格,并互相提问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1、上下粗细一样 S底=πr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S侧=ch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 =πdh 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πrh S底=2s底+s侧 V柱=sh =πr h 1、有一个顶点 S底=πr 2、底面是一个圆 V锥=1/3sh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 =1/3πr h 展开是一个扇形 圆锥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1) 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2) 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3)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 ),这 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 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 ),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当圆柱的 ( )和( )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 2厘米。它的侧面积是 ( )平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 的体积是( )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 米。 (4)一个圆柱形水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3米, 它最多能装( )立方米水。 学生说一说(5)一个圆锥形机器零件,体积是125.6立方厘米,底面半径求容积为什是2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 )厘米。 么要从里面2、有关计算算得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