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3.学生齐读,正音。 4.分小组读。

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你从文中理解到“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差别?

4.讨论: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算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赵奢说平原君》,思考:赵奢杀了九个人,为什么还被升官?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总结故事:

孔子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他们遵守法令制度,而小人却贪图私利。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道德、遵守法令制度的人,而不能损人利己、贪图私利。 4.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 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8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

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进一步了解孔子关于“道义”的思想,培养学生不贪图私利、懂得君子道义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7课,说说第17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8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道义”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 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 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老师指导:

孔子说:小人只从自己私利的角度行事,结果招来很多怨恨,而君子懂得的是道义。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楚怀王贪利误国》,思考:为什么楚国发兵攻打秦国,最后却被打败了?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谈谈自己对道义的理解。

第19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

述故事。注意“自省”的正确读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理解什么是“德贤”,鼓励学生做一个见贤思齐的人。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18课关于“道义”的内容,导入新课。

1.背诵第18课。

2.导入关于本课“见贤思齐”的思想。

二、新课学习。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 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3.学生齐读,正音。 4.分小组读。

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你从文中理解到什么样的人是“德贤”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见贤思齐”?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见贤思齐》,思考:孙潜和孙放见贤思齐,他们是怎么做的? 2.讨论:你从这两兄弟身上明白了什么道理?

3.总结故事:

孔子说:遇到德才兼备的人,我们就要努力向他们学习,靠近他们。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是见贤思齐呢? 4.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 2.写一篇日记,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是见贤思齐。

第20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

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了解“孝道”思想,培养学生做一个懂得孝道、尊敬爱戴父母、长辈的人,在生活中,对父母多一些理解,少几分埋怨,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9课,说说第19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20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孝道”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 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 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之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老师指导:

孔子说:对待父母,哪怕是他们的过错,我们也应该委婉地劝告,即使意见簿被他们接受,我们也要孝敬父母,不冒犯他们,不埋怨他们。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蔡顺拾葚供母》,思考:哪些地方表现出蔡顺特别孝敬母亲?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孝敬父母?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 2.写写你心中的孝道。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