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忠。”

【注释】①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 名宗,名宋?襄公之子,哀公之父。“定”是其谥号。②使:使用。③如之何:即“如何之”,该怎么办?④对曰:答 道。⑤以:介词,用,按照。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老师指导: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如何使用臣子,臣子如何为君主做事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耿耿地为君主做事。鲁定公治国时,朝政混乱,所以向孔子问政。孔子认为,作为君主,不怕下属不忠,怕的是自己不能礼贤下士,只要以礼相待,大多数人都能忠于职守。作为臣子,不怕君主无礼,怕的是没有足够的忠诚,只要能精忠报国,总有用武之地。孔子重视人和,也重视政和,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自读故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思考: (1)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2)魏征给唐太宗怎样的建议?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总结:只听自己说,只相信自己,就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是自负;只听别人说,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所以要在听别人说与听自己说之间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也就是做到“兼听”,否则过犹不及。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在现代民主社会,君主制度已经终结,所谓君臣之分早已不存在,我们可以转化为国家与公民关系,或老板与雇员关系的思考。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那么公民就没有义务效忠这个国家。我们效忠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价值认同,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宪政爱国主义。而在老板雇员关系中,老板把雇员当个人来尊重,雇员则尽力做好老板的事情。在这里,义务关系都是相互的和有条件的,而不是单边的和无条件的。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3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

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2课,说说第12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3课的学习:

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钱穆《论语新解》。富兰克林云:“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狂者李敖云:“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令它自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 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 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2)处(chǔ):居住,停留。(3)焉:怎么,哪能。知:同“智”。

老师指导:

“仁”有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一种德性之称,仁义礼智信并称是也;一是指人之为人的定义性概念,可以理解为德性之全称,这是孔子提出的创新性概念和对于人的全新理解之所在;再就是对于人的德行评判,所谓仁者、贤者、圣者是也。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3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老师指导:孔子说:居住的地方很有讲究,不能不选择一下。如果周围的邻居都有志于仁义,在家中则父子相亲,兄弟相爱,在邻里之间则相互关照,相互体谅,遇到困难相互帮助,没有残忍刻薄的人,这样的处所才是世间最美好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不但见到周围的仁人就会心生喜悦,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德。也有利于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保证家庭的健康发展。凡是有见识的人,必然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如果不能选择这样的处所,就是不知到善恶美丑,不明是非黑白,其心一定是不明就里,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以此推广开,居所不择仁都不称为明智,何况内心还有不仁的念头,做事还有不仁的行为呢?这种危害就太大了,不只是不明智这么简单了。

南公说如果我们都去找仁者,而不去做仁者,那世界上还有多少仁者可以找到?那我们不是明智的人了。南公的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

其实这两种解释殊途同归,都归结到用心上。张公等讲择邻的例子,与孟母三迁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择邻进一步引申到修心,择邻尚且要求别人要仁,自己如何不先做到呢?南公直接将里仁解释到内心,一步到位,讲的还是修心。《论语》的这一篇讲的是仁,而仁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他的源头就是本性内心。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自读故事《千金买邻》,思考:为什么房东卖房子卖那么贵?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总结:孔子的学说关于人有两大要点:一曰人之本性无大分别,二曰人之认知、智力水平则有别(所谓上智、下愚等之分别),进而导出孔子对于社会性生活当中的人的理解,社会性生活中的“人”不是命定的必然而是自我型塑的过程。因此,孔子有一个基本预设:作为社会生活的人,道德伦理判断是基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准则有着命圣人的“天”

之背景(所谓惟圣人能作),但是规制、规范、法度不是前定的原则,所谓“非道弘人”,而是人类生活的成果即“人能弘道”,因此在现世的生活中,道德、价值判断本身就是自我首先要确定的基点,然后方有选择的标准、可能。

所谓“天命之谓性”者,即所谓人之性(生存本能),原无好坏、善恶之别,而本章孔子原意人性之具有可塑性,所谓熏染也。语云:“白沙在淤,与泥具黑。”可知夫子之知识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孟母三迁,千古美谈,其善择者欤!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所谓“仁”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推已及人,然后

才能正已化人。人活在世上,除了为自己想想外,还要考虑他人的感觉与利益。只顾自己,无意或者有意的伤害到他人,就不能算“仁”了。一个有仁德的人,他的一切思想、语言与行为,可以达成人已两利的双赢。

四、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 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

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道”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道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取之有道,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君子宁愿守贫,也是不会要的,不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换,都不会改变君子心中的美德。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3课,说说第13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4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