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11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

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

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0课,说说第10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故事导入第11课的学习: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又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 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 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仁”、“礼”、“乐”的意思(正字)。

“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没有仁心、仁德(真诚、敬意,道德自觉,等等),礼乐的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如果。“如??何”,“对??怎么办”。《说文》:“禮(礼),履也。”《说文》:“儀(仪),度也。”(用以实践的行为准则。)礼、仪原本都有“法度”、“准则”的含义,后来在运用中才逐渐偏重于形式。“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先要有仁德,才能推行礼、乐。

(板书:仁--礼---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1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老师指导:

这一则论述了“仁”对待礼乐的。“仁”是礼乐的本质,只有仁者实行礼乐,才能赋予礼以仁的德性光辉,才能展现出礼乐文明的精神真谛;礼乐作为仁德的外在展现形态,礼乐的威仪秩序、制度文章都蕴含着“仁”的精神,它的礼节、礼器都有待于人赋予它活的、富有人性的仪式意义。若没有仁德的指引和规范,所谓的礼乐活动,也只是单纯的器物或动作而已,空有其表,不具备礼乐的精神实质。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自读故事《残暴的商纣王》,思考:

(1)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仁义之君吗? (2)商纣王的残暴表现在哪里?

(3)昏庸残暴的统治最后是怎样的结果?

2.讨论:有人说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商纣王宠爱妲己造成的,你认为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比如以仁爱治理国家闻名的君王有汉代的文王、三国时的刘备、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他们施行的仁爱不仅使自身赢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乐”起和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礼”起区别〔尊卑、贵贱〕的作用;和同使人互相亲近,区别使人互相敬重;“乐”强调得过分,会使人们过于随便而不懂敬重;“礼”强调得过分,就造成人与人分离疏远而不相亲近。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而仪表庄重,就是礼、乐的功用。用仁来爱护百姓,用义来端正百姓,民众就能治理好。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2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

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 3.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

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1课,说说第11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2课的学习:

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老师教授我们文化和科学知识。但是终有一天,我们要走出家庭,来到社会,从事自己的工作。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国家被视为君主的私产。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旧时候读书、习武的人,“精忠报国”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是报效“皇帝一个人”。“君”就是“皇帝”,“臣”就是所有的国民。这就是所谓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王土之宾,莫非王臣。”在现在社会有“老板”和“员工”之分,这两者的人际关系,好像是“君臣”。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礼”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 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 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定公问①:“君使臣②,臣事君, 如之何③?”孔子对曰④:“君使臣以礼⑤,臣事君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