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客观题整理1-10章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现代教育技术客观题整理1-10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1、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该词正式使用始于1936年 (对) 2、1993年我国正式确定将(B)更名为“教育技术”。 A、信息技术教育 B、电化教育

C、计算机辅助教育 D、教育技术

3、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初到30年代对应(B) A、教育技术阶段 B、视觉教育阶段 C、视听传播阶段 D、视听教育阶段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

A、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B、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C、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D、教育技术关注的重点是物化形态的媒体 5、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视觉教育 第二阶段——视听教育 第三阶段——视听传播 第四阶段——教育技术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错)

7、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面向的对象包括(ABD) A、教学人员 B、技术人员 C、科研人员 D、管理人员

8、根据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CD) A、教学方法 B、教学设备 C、学习过程 D、学习资源

9、根据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分别是(A)、开发、(B)、管理和(C) A、评价

B、运用 C、设计 D、制作

10、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被作为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D) A、直观教学论 B、系统理论 C、传播学理论 D、经验之塔理论

11、我国教育技术起步于20世纪(C) A、20年代 B、70年代 C、30年代 D、40年代

12、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视听传播阶段的时间段是(D) A、20世纪初-3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至今 C、20世纪30-50年代 D、20世纪50-60年代

13、与1994定义相比,ACET'2005教育技术的定义发生的变化包括(ABCD) A、研究目标界定为“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 B、领域名称由“教学技术”改为“教育技术”

C、研究对象更改为“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D、研究范畴更改为“创建、使用和管理” 14、一般来说,信息素养包含(CD)两个层面的意义 A、意识 B、知识 C、人文 D、技术

第二章:

1、程序教学理论是由 (D)提出的。 A、维特罗克 B、桑代克 C、布鲁纳 D、斯金纳

2、随机通达教学是指(D)

A、学习者以任意时间进入学习 B、学习者在任意地点进行学习 C、学习者以任意速度进行学习

D、学习者分多次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 3、对于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没有优劣之分

B、认知主义理论优于行为主义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优于行为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优于认知主义理论

4、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加工信息的主要场所是(B) A、感觉登记器 B、短时记忆区 C、感受器

D、长时记忆区

5、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包括(ACD)

A、随机通达教学 B、启发式教学 C、抛锚式教学 D、支架式教学

6、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包括(BCD) A、告知目标 B、搭脚手架 C、协作学习 D、独立探索

7、程序教学的原则包括(ABCD) A、小步子原则 B、低错误率原则 C、积极反应原则 D、及时强化原则

8、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ABD) A、学习过程包含对新知识的意义结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B、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C、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D、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9、利用计算机实现对学习者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是基于(D)理论 A、试误说

B、认知-发现说 C、信息加工 D、程序教学

10、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A)

A、教学的引导者 B、教学的控制者 C、知识的传播者 D、学生的保姆

11、斯皮罗认为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D)

A、抛锚式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自上而下的教学 D、随机通达教学

12、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ABC)A、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B、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 C、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D、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还依赖于个体的主观努力与认知水平

13、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包括(BCD) A、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无限的 B、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C、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D、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14、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包括(BCD) A、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B、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C、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D、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1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有机体作出反应后应该及时给予强化 (对) 16、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C) A、认知与发现的过程

B、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C、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D、信息加工的过程

17、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启迪包括(ABCD)

A、利用媒体以形象的方式方便学生存储和提取信息

B、尽可能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C、在设计媒体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D、在教学设计时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信息加工时间

第三章:

1、人耳判断声音的方位主要是依靠(A) A、双耳效应 B、哈斯效应 C、鸡尾酒效应 D、掩蔽效应

2、在经验之塔中,塔的底部是(A) A、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B、设计的经验 C、参与演戏 D、观摩师范

3、经验之塔中,塔的最高层是(D) A、录音广播 B、视觉符号 C、静态图片 D、言语符号

4、人对声音的想读感觉(A) A、与声压和频率都有关 B、只与声压有关

C、与声压和频率都无关 D、只与频率有关

5、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时,其中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另一个声音的现象称为(C) A、双耳效应 B、鸡尾酒会效应 C、掩蔽效应 D、哈斯效应

6、在经验之塔中,参与演戏是属于(D) A、抽象的经验 B、观察的经验

C、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 D、做的经验

7、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可以接受的信息内容的过程一般称之为(D) A、反馈 B、编码 C、信道 D、译码

8、同一首音乐用黑管和钢琴演奏时,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主要是因为(B) A、音高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响度不同

9、教师教学时,以不同的媒体呈现同一个概念,以便学生能完整地理解该概念,是遵循了以下哪条教育传播原理(C) A、共同经验原理 B、抽象层次原理 C、重复作用原理 D、信息来源原理

10、“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C) A、下层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重要 B、下层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抽象 C、下层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具体 D、上层的经验比下层的经验重要

11、在学校教育传播中起到“把关人”作用的是(D) A、学生 B、学校领导 C、家长 D、教师

12、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可传递的信号的过程一般称之为(A)A、编码 B、信道 C、译码 D、反馈

13、按照SMCR传播模式,对于信源来讲,必须考虑的要素包括(A)

A、传播技能、态度、知识、社会系统、文化背景

B、传者、受众、内容、途径、效果 C、内容、要素、处理、结构、编码 D、视、听、触、嗅、味

14、教师教学时,应注意促进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遵循下列哪条教育传播原理(C)

A、重复作用原理 B、共同经验原理 C、抽象层次原理 D、信息来源原理

15、通过地图获得的经验,则在经验之塔中属于(C) A、做的经验 B、设计的经验 C、抽象的经验 D、观察的经验

16、教师编制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经验、知识,是根据以下哪条教育传播原理(C)

A、信息来源原理 B、抽象层次原理 C、共同经验原理 D、重复作用原理

17、在噪声很大的场合,人们照样可以挺清楚其中某个人讲话的声音,这种现象称为(A)

A、鸡尾酒会效应 B、掩蔽效应 C、哈斯效应 D、双耳效应

18、提出经验之塔理论的是(C) A、桑代克 B、华生 C、戴尔 D、斯金纳

19、提出5W传播模式的是(D) A、香农 B、贝罗 C、韦弗

D、拉斯威尔

20、下列属于经验之塔理论的观点的是(ACD)

A、教学不能停留于具体,必须过渡到抽象 B、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经验来进行

C、视听媒体可以冲突时空的现在,可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同时又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D、教学必须从具体入手,逐渐过渡到抽象 21、下面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的是(ABCD) A、人际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教育传播

22、下面属于教育传播方式的是(ABCD) A、自学传播 B、远程传播 C、课堂传播 D、个别传播

23、下面属于教育传播特点的是(ABCD) A、媒体通道的多样性 B、传播对象的特定性 C、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D、明确的目的性

24、人们会利用想象力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这种现象称为(A) A、心里去和 B、视觉节奏 C、视觉惰性 D、画面平衡

25、人们观察景物的明暗感觉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CD) A、环境的高度 B、观察物的大小 C、人眼瞳孔的大小 D、观察无本身的照度

26、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送和(B)的过程

A、反馈 B、交换 C、解码 D、编码

27、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D) A、设计的经验 B、观摩示范 C、视觉符号 D、言语符号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