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弥陀摄生三愿、净业三福、三辈与九品的内在对应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辨析弥陀摄生三愿、净业三福、三辈与九品的内在对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大家将这两段经文对比一下,可以看出二十愿所摄受的正就是中辈往生。中辈经文的“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就和二十愿的“系念我国”相应,接下来“多少修善,奉持斋戒??”等等,正就是二十愿的“植众德本”。然后是“以此回向,欲生我国。”这又跟二十愿的“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一样,所以二十愿是摄中辈往生的。

3、第十八愿摄受下辈往生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下辈往生完全比同十八愿,“假使不能作诸功德”,这就是说如果不能做种种功德。只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这就和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完全一致,可见十八愿是摄受下辈往生的。 “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这一段经文和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完全相应。其中一句讲“不生疑惑”是着重强调“欢喜信乐”的,有一丁点的疑惑,就不能算是“至心信乐”了。那为什么上、中两辈不说“不生疑惑”呢?因为上辈是菩提心者,是通达教理是实修六度的,当然绝对不会生任何疑惑。中辈是随缘修诸功德,是以信为基础的,就不必强调疑惑不疑惑的问题。可是下辈是以“信”为重点,所以要特别指出“不生疑惑”. 十八愿所摄的重点是什么呢?是“信”,信愿坚固一念乃至十念即可往生,所以要说“不生疑惑”,你只要“一向专意,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十念便能往生,下辈往生经文续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这几句经文又进一步强调了信,信心是往生的首要条件或是前提基础,只要信得彻底,信到“至心信乐,不生疑惑”,那么“乃至一念”亦得往生,一念就能往生,依据就在这里。

经过前后经文的对照,我们可以确认上辈、中辈、下辈分别是十九愿、二十愿、十八愿所摄,十八愿专摄下辈.。从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来考量,十九愿摄受三辈

(二)、三福与九品的关系

这净业三福,完全统摄了世出世一切善法。也统摄了世出世一切善人。应与九品的中品和上品相对应。九品中的下三品中是三善都不修的恶人,佛陀在九品中的下三品中特别对其开方便门,籍称佛名而往生。

通过下面的经文对照可知,三福中修第一福摄在九品之中的中品下生;修第二福摄在中品的中生和中品上生;修第三福摄在上三品。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第三福是行善,是大乘业, (1)上品上生者,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2)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3)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九品中只有上品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修一切行均属大乘业,大乘行,与第三福是行善正相和.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二福是戒善。

(4)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5)、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通过经文对照可知第二福是戒善中‘‘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与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的意义完全形同。第二福是戒善中不犯威仪。与中品上生者,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中品中生者,威仪无缺。的意义也是完全对应的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中第一福为世善,是人天善业。

(6)、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上两段经文对照孝养父母是相同的,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与行世仁义的意义相同。

(三)、辨清《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与《观经》九品往生的微妙对应关系 《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与《观经》的九品往生的关系,在历史上争议很多,认识差距较大。王龙舒认为《无量寿经》的上辈对应《观经》的上三品,中辈对应中三品,下辈对应下三品。这种观点遭到了印光大师的批评,但是没见到印祖是如何认识三辈与九品的关系。我认为《无量寿经》的上辈对应《观经》的上品上生,中辈对应上品中生,下辈对应上品下生。因为《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都说了要发菩提心,而《观经》只有上三品要求发菩提心,中三品说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又过了多长时间证得阿罗汉,下三品往生明确说到,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又过了多长时间才发菩提心!下面做一下详细的对比分析。 三辈往生的经文是: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

心??。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这三段经文清楚地显示,这上、中、下辈都有发无上菩提之心, 《观经》九品往生的经文,

上品上生:“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

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上品下生者。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即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上品生的众生,要发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可是到中品时,就不讲发心的问题了,只讲持戒的问题,这显然是指一种根本不懂大乘法,只是受了一些戒德的持戒念佛而已。他们不晓得发心的问题。下品就不用说了。下品是作众恶业乃至五逆十恶,都是临终忏悔念佛往生的。所以讲发心的就在上品。换句话说,上品讲的深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其实就是菩提心。而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的,发菩提心就是摄在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所以三辈就是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

下面把两经经文逐段对照,就能辨清三辈与九品的微妙对应关系!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是名上品中生者。”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上品下生者,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即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 (四)、辨析弥陀摄生三愿与九品往生的内在对应关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