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13页(共32页)

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企业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性企业。应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为保证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前者包括国防、公安部系统、公共道路等。后者包括新闻广播、邮政电讯、城市自来水和煤气等。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要保证最优的供给,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对于纯公共产品,政府应免费提供。对于准公共产品,可以收取一定费用。改革主要是准公共产品企业的改革。

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垄断程度高、社会目标在这类企业中应占绝对支配地位,实行国有国营模式。 (2)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存在自然垄断的行业具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进入该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具有随生产规模扩大而逐步下降的特征,这样企业就有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这种由生产技术的性质所决定的垄断,即自然垄断。

基础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讯、水利等设施。在我国现阶段,基础产业还不适宜完全按市场化标准改造成为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应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国有国控模式与国有国营模式的区别在于:国有国控模式中政府不再是经营者,同时在很多企业中也不是唯一的所有者,(允许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占有主体可以多元化),但国有资本具有控制力。

根据不同垄断性企业的情况,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同程度的分离。再此情况下,政府实施所有权约束,并设置必要的进入许可规则来维持垄断,以保证规模效益。

(3)竞争性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建成、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这类企业应改造成为股份公司。使之成为产权明晰、政企分开、产权主体多元化、管理科学、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组织。

进行股份制改造,需要明确产权关系。(a)通过明确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注册资本及其相应的权益,界定产权的归属主体;(b)产权主体行为满足经济人假设——产权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c)明确产权主体的权益及责任;(d)使企业产权具有排他性;(e)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制衡;(f)对产权实施有效的法律保护。

(4)国有小企业完全放开

宜完全放开的国有小企业一般是这样一些特点的企业:企业规模小、竞争性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产业的重要性程度低、传统上国家对其控制的力度低、国家对其承担的风险大于其上交的收益等。放开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或股权转让、改组、联合、兼并等放开放活。对长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

4、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P59-P63

(答题思路:四层次授权,即谁给谁的授权、解决什么问题: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第14页(共32页)

的授权,解决的问题是行政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授权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所有权;2、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下面成立若干控股公司来经营国有股权。解决的问题是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与国有股权经营的分离,或者是股权与股权经营的分离;3、投资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股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4、国有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为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可通过四层次授权经营模型对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第一层授权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就是使主体以保值和增殖为目标,并建立能有效监控行使所有权主体的行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核心是三权分离。具体:(1)政府职能分解。所有权、行政权、调控权分离。所有权由国有资产委员会代行使;行政权由政府行政部门;调控权由政府职能部门。(2)国有资产委员会脱离政府系统,直接受全国人大的监控。(3)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能。(4)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监控。

第二层次授权:国有控股权分散化

第二层次授权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的分离(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委托人拥有国有股的收益权,控股公司作为代理人拥有国有股的控股权)。

控股公司是专职从事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金融性投资公司,其主要职责是经营国有股权。通过持有次级控股公司或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代理国家操作国有股权。

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

国有资产管理局与股份公司之间建立经营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用《公司法》规范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分离后使国有股具有可转让性。公司产权独立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权。

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这一层次授权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关键是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的职责,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五章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名词解释

第15页(共32页)

★1、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P64

★2、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1)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2)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3)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P66 ★3、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P68

4、内部人控制——指经理人员通常与工人合谋,在事实上掌握了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战略决策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外部人没有解雇低效率企业经理所需的决策权。P69

5、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智力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地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08年)P64

6、激励一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P65

7、参与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P65

8、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P69 9、企业共同治理——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P71

★10、相机治理机制——相机治理机制的基础是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存特征。相对于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P72 二、简述题

★1、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P64-65

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产生了代理问题。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理人员作为出资人的代理人,除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还力图通过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如在职消费等。代理人利用授权追求非货币收益,使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因此受损。

道德风险是代理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为控制道德风险,需要设计一套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分布具有不对称性,设计激励约束机制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除非通过支付货币或某种控制工具作为刺激和代价,否则委托人就不能了解代理人所属类型的信息。因此,获得代理人行为的信息是设计最优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条件。委托人主要通过对利润指标的度量、利用股票市场的度量和直接的行为度量等来了解代理人行为的信息。

为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同时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和个人理性约束或参与约束两个约束条件。

激励相容: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个人理性约束或参与约束是指代理人在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契约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代理人“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由他面临的其它市场机会决定。

如机制设计满足激励相容约束,该机制就具有可操作性;如可操作的机制设计满足了个人理性约束,那么它就是可行的,并可使激励约束机制处于最优状态。

★2、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P66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效用函数的不同,从而导致很高的代理成本,包括:(1)向

第16页(共32页)

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2)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3)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代理成本的大小与监督和约束的难易程度及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的一致程度有关。合同越完整,代理成本就越低,但约束成本就越高。代理成本与约束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从理论上,委托人应使成本控制在代理成本和约束成本之和最小的水平上。约束成本包括旨在规范代理人经营行为的交易以及代理人的经济行为受限制而产生的效率损失。

为控制代理成本,要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边际代理成本等于边际约束成本的原则设计最优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而降低代理成本。此外,通过市场制度的完善降低代理成本:

(1)经理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的约束。 (2)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 (3)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

3、简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P69-70

我国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的,政府赋予经营者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的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1)通过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一对一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经营者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 (2)经营者一旦获授权,便可独立行使决策权,政府则通过晋升、收入和精神鼓励等激励经营者。 (3)经营者作为企业法人代表,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处于支配地位。 (4)由企业主管部门充当经营者的监督者,以保护国有产权。

(5)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参与或干预企业重大决策。 这种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缺陷:

(1)对经营者只有激励没有相应的惩罚手段; (2)只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

(3)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是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者;

(4)信息资源及其衍生的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 三、论述题

1、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阐述企业治理结构主体的多样性。P67

产权不再是支配物的权利,而是支配有价值的利益的权利,财权的合法权利所保护的不是物,而是价值。产权已从单纯的物权转化一束关于人的利益和行为的经济权利。产权有别于物权,产权的行使将受到某种限制。(1)这种限制可能来自于禁止某人利用自己的财产去损害他人的社会强制;(2)产权行使的受限制可能来自于产权的分解;(3)产权行使的受限制可能来自人的理性选择本身。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充满利益矛盾,产权的界定就是为了减少直至消除这些矛盾。如故产权的行使不受限制,行为人的决策后果所导致的外部性就难以内部化,极端的自利追求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的激化,最终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一个理性人在行使产权时会自觉考虑约束条件的限制,把与其相关者的利益也纳入保护范围。

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使经济人的理性选择行为受到限制。因此,行为人在支配归其所有的人力资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将会面临约束,这意味着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并非是完全不可分离的。人的机会主义倾向要转变为机会主义行为要受到约束。在一定的社会约束下,他不得不理性地选择与他人合作。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力资本行使的受限制性,它与产权的内涵是一致的,从而决定了:

(1)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抵押特征。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并不是完全不可分离的,是可抵押的。这说明了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可以分享企业的所有权。

(2)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特征。人力资本一定程度的可抵押性仅仅说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有可能分享企业所有权,但并非说一定能获得这种权利。若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要取决于影响合约各方谈判力的一系列条件,而人力资本的转用性和团队特征是最重要的条件。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是指工作中的有些人才具有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信息。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治理的重要依据,因为专用性人资本的积累引致了将来的谈判力,从而可能改变既定的利益状态。

(3)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约的集合,而企业的团队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