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部编《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备课人: 课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这两篇科普短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可以借助已了解的有关说明文知识,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相信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4、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 2、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难点)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着一群庞大的生物,他们曾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揭开谜底吧! 二、【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2、资料链接 阿西莫夫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年时代攻读生物化学,此后他投身写作,并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三、【初读感知】 1、两篇文章都与什么有关?恐龙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自贡(地名)。 四、【字词积累】 1、注音 鸟臀目(tún) 骨骼(ɡé) 漂移(piāo)流逝(shì) 褶皱(zhě) 携带(xié) 两栖(qī) 彗星(huì) 潮汐(xī)劫难(jié nàn)致密(zhì) 陨石(yǔn) 追溯(sù) 天衣无缝(fèng) 遗骸(hái) 衍射(yǎn) 2、解释词语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长。 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恐龙无处不在》 一、【整体感知】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二、【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第一、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第二、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3、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4.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5、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中有答案哦!)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被压扁的沙子》 一、【整体感知】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而且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是以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研究密不可分的。 文题形象生动,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则对本文内容起不到领取作用。 4、理清《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和说明顺序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恐龙灭绝的原因 第二部分(5—17),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由 果 到 因 逻辑顺序 三、【语言品味】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 2.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极有分寸,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不是所有”说明不是全部的科学家都这样认为,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4、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确实”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这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语言严谨。 四、【比较探究】 1.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篇文章各自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为什么会采用相同的说明顺序? 都采用了逻辑顺序 原因:两文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五、【主题归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六、【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举例子) (2)“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举例子)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 (4)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成为“泛大陆”。(下定义) (5)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小结:大约一直到七千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六千五百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恐龙灭亡之谜,科学家仍在探索。 七、【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