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育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 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与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与行结合;“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成书于战国,是《礼记》 中的一篇。提出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及时施教等教学原则。 4、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育学理论著作。

5、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 6、西方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是捷克的夸美纽斯,17世纪撰写的《大教育论》/《大 教学论》,提出了普及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班级授课制、直观教学,奠定了近 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标志教育学从哲学的体系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 7、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讲堂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讲授的人:康德。

8、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是德国的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19世纪初出版了《普通教育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教学方法的阶段论。

9、杜威,20世纪初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主张。 10、我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教育理论的是杨贤江,它的《教育史ABC》和《新教学大纲》是我国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

11、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美国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学科的结构,而不是大量的知识;第二,教学的方法应使用发现法。 13、苏联的赞科夫著作是《教学与发展》,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教学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14、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倡“范例教学”。 15、二战以来出现的:布鲁纳(教育过程)、赞科夫(教学与发展)、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主张:

生物起源论:法国的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以及英国的沛西·能《人民的教育》。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天生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按照生物学规律进行的过程。 心理起源论:美国的孟禄《教育史教科书》。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前两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明确的目的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明显缺陷。) 生产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社会需要的内容——劳动经验、提供了教育对象——发达的智力、提供了经验传递的工具——语言。这三个条件的具备,使教育得以产生,并逐步发展。) ①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实际的社会需要;

②劳动中需要相互协作与交流,促使了语言的产生,使教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③劳动使人获得了物质生活资料、生活改善、营养丰富,人的体质得到发展,也使人的思维器官大脑得到发展,这也是人类接受教育的条件。

→(反映了教育的社会性、明确的目的性和人类教育的能动性。)

1

2、原始状态的教育的特点:教育者不固定、受教育者不固定、教育内容十分简单且与生产劳动相统一、教育的工具是口语,方法是模仿。 3、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点:(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①由于社会分工,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师; ②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④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4、工业社会教育的一般特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②教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③教育形式多样化; ④终生教育理念的形成; ⑤通才性、全面性的教育目标。 5、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6、现代信息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内容立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终身化。 7、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间是:1983年。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和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它们互为客体;教育内容是教育者 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教育组织是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

3、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也就是教育与发展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教育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素。 5、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特殊性。

6、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本质区别在于:目的性(意识性)和社会性。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

1、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由法国的爱尔维修提出的。 2、人力资本论: (夸大了教育对收入平等所起的作用) 美国的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初确立,他的基本主张:

①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②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增长是国民收入增长快于国民资源增长的根源;

③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④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率,因而也是劳动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 ⑤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3、筛选假设论:(也称筛选理论或文凭理论)

创始人是迈克尔·史潘斯和罗伯特·索洛,基本主张:

①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 ②“标识”:天生而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信号”:后天获得、可以 改变的,如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

2

③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与人获得信号所需花费的成本成反比,能力较高的人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因而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也是雇主鉴别求职者能力,对他们进行筛选并安置到不同岗位的一种有效形式。 4、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哪些的方面? (论述) 1)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方法的更新,提高教育 者的教育能力;

②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对象;

③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新的学科和跨学科出现; 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目标;

⑤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4)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5)其它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和政治制度是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但教育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等也都有密切的联系,影响教育的发展。 5、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活化文化的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批判功能;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7、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现有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强调:教学要适应“最近发展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8、苏联的赞科夫提出了“一般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情感、意志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实现。 9、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互补性

1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活动。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 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3

3、论述: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主要理论及评价? 个人本位论: 夸美纽斯、卢梭、康德、马斯洛、萨特、裴斯泰洛齐等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指定的,而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的;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

评价:这种教育目的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全面的。 ①个人本位论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变化,都具有不同的变革性,或面对社会,或面对教育自身。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但它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社会本位论: 斯宾塞、孔德等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评价:

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地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4、素质教育的含义:

①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②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④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5、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特征: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创新性、主体性、可持续性。 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第六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法国)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 3、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这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双轨学制:(西欧)英国;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中间型):前苏联、中国。 5、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6、1904年又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7、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适应发展学前教育;(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较快,但应注意我国国情,学前教育学制不宜急于改动,发展需要量力而行。因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在普及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后,学前教育才由高班至低班分段逐级普及。更不宜急于把学前教育都缩短至6岁,因为这一切都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②切实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2000年我国已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但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也存在不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