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纳的艺术哲学为理论分析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的原因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以丹纳的艺术哲学为理论分析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的原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以丹纳的艺术哲学的理论为理论来分析

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的原因

丹纳是19世纪、在西方有着重要影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从他的这本艺术哲学中,我们可以来分析分析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的原因。

首先,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哥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现存南朝民歌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说:“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左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现存南朝民歌就是由这些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风俗,知薄厚”的目的,而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是为了纵情声色的需要。汉魏之世的雅乐,至西晋之乱已渐散亡。及宋武帝平关中,曾将散落在北方的雅乐带回江南。但这些雅乐的

曲,辞皆已陈旧,不能满足统治者的享乐需要。而此时在南方民间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新声歌曲,于是统治者便以自己好尚进行采集,润色与拟作。尤其是民间那些发于男女恋情的歌唱,更适合于统治者的生活情调,当然也就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本自多情的男女,在那样的环境中,不免油然生怀春之情。第二,长江流域物产丰盛,商业发达。然而最为富庶的地区又首推荆,扬二洲。所以,南朝民歌大多数都是城市中的产物。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是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具有 清丽缠绵的特色。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如《折杨柳歌辞》说:“我是虏家而,不解汉儿歌”。便是证明,期中又以鲜卑语的歌辞居多,这些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期中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有的则是经过了南方乐工的

加工润色,同时也不能排除其中还杂有少数北方汉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北方民歌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却广泛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因此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就跟南朝民歌有了显著的差别。 而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可以以丹纳的《艺术哲学》为理论来分析。他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种族、时代、环境”三元素说,所以,我们就从种族,时代,环境三个元素中来分析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原因。

一·从环境方面。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本自多情的男女,在那样的环境中,不免油然生怀春之情。而北朝民歌创作的环境十分苍茫广阔,《北史·魏本纪一·魏先世》载:“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也,畜牧迁徙,涉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尽管他们后来汉文化逐渐南侵,且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仍旧不同于南方。因此在北朝民歌中,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最富有地方色彩。因此,环境上的差异最南北朝乐府

民歌有着影响。

二·从时代方面。南朝统治者为了纵情声色的需要,采集民歌,《南齐书·萧惠基传》载:“自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卫淫俗。雅乐正声,鲜有好者.”而北朝民歌创作的时代是在一个频繁战争的时代,因此,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争的诗歌,羁旅行役,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的作品比较多,因此差异的存在也与时代的不同有关系。

最后,三,从种族方面看。南朝民歌是由江南的汉族人创作的,物产丰富,而北朝民歌大多数是由鲜卑族的北方少数民族创作的,因此,在风格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