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考研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抑制,即抑制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结果。

102、神经活动过程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关系。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关系,可分为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两种。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又可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同时诱导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中彼此加强。这时,如果兴奋过程加强它周围的抑制过程,叫同时负诱导;相反,抑制过程加强它周围的兴奋过程,叫同时正诱导。相继诱导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在同一中枢,前后相继的时间相互加强的现象,也就是当兴奋停止后,兴奋中枢转为抑制状态,这叫做相继负诱导;当被抑制的中枢在停止抑制后,出现兴奋过程,这叫做相继正诱导。

103、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便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就叫做交互抑制。

104、一个中枢的兴奋引起协同中枢的兴奋,称为兴奋的扩散。

105、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当某一中枢受到较强的刺激,其兴奋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提高了兴奋水平的中枢,也叫兴奋优势灶。它能“综合”由其他中枢扩散而来的兴奋,并提高其本身的兴奋水平,而对其邻近种树却发生抑制作用,这就是所谓优势现象。

106、从有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在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引起特异的感觉,故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107、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相联系。网状结构的神经元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更换神经元后到达丘脑内侧部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异性感觉,故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

108、大脑皮质不同区域在机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这成为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09、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由于腱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快速明显收缩,故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故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

110、正常人体内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在轮流交替的收缩,致使其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它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

111、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滋事而发生肌肉张力的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

9

反射。

112、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它可分为状态反射和反正反射。状态反射是头部为之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113、静位运动反射是指身体在空间发生主动或被动的位移时引起身体肌肉张力改变的一种反射。

114、锥体系一般系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经内囊和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的传导束。锥体外系系指除锥体系外皮质下行调节躯体运动的另一传导束。

115、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反射称非条件反射,能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件刺激。

116、使原来条件反射一致的原因是在条件反射中枢之外,所以叫外一致。

117、有与刺激强度过大,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限度,以致大脑皮质接受刺激后由兴奋转为抑制,所以叫超抑制。

118、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又得不到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时,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119、在阳性或阴性条件刺激作用下,大脑皮质产生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常常不是局限于它所发生的部位,而是或多或少地想起四周扩散出去,这种现象称为兴奋或抑制过程的扩散,但是由于兴奋或抑制过程在皮质内的相互作用,这种扩散也不是无限制的,他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向原来的部位集中回来,这就是兴奋或抑制过程的集中。

120、对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映的现象称为动力定型。 121、运动技能是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22、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的、有规律的、有严格时间仅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型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脑皮质技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123、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紧接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为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超等长练习”。

12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运动中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极

10

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

125、反应时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延反射弧传导,直至引起效应器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1)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高低)2)中枢延搁3)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性;动作速度的快慢取决于: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2)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得克服阻力(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工作3)肌纤维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 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126、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

127、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改工作是靠肌糖原、脂肪等有氧分解供能)的能力。

128、最大摄氧量是指运动是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数量,也称“氧极限”。

129、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Vo2max)或功率(瓦)来表示。超过这个临界强度(无氧阈)时,血乳酸浓度将急剧增加。 130、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131、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位赛前状态。

132、在正式训练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133、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 134、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这种状态叫“极点”。

135、“极点”出现后,运动速度降低,运动器官中不但对氧需要量减少,而且也减少了传向大脑的向心冲动,从而躯体性和植物性神经中枢间协调关系改善,动力定型恢复,就出现了所谓的“第二次呼吸”,呼吸变得均匀和深长,动作重又感到轻松,一切不舒适的感觉消失。 136、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以后(出现第二次呼吸),各器

11

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了一种稳定状态。这时工作能力也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就称为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又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在进行亚极量运动(低于Vo2max的运动)时,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运动中依靠有氧功能,几乎没有氧债的积累,这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当运动的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已达到很高水平,但机体射入的氧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债积累,在这种缺氧的条件下无氧酵解参加功能,是乳酸大量产生,这时虽然各项生理机能仍表现为稳定状态,但因氧的供应仍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故称为假稳定状态。

137、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这称为疲劳。

138、运动中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各器官系统下降了的机能,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都能恢复到运动前水

平,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

139、运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的超过原有水平,成为超量恢复。 140、运动效果是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良好反应。

141、青春发育期是由儿童少年时期过渡到成人的一个迅速发育的阶段,以生长突增为青春发育期开始

的标志,以性成熟为结束。

142、出生是由于性的染色不同,决定性腺不同,即有男女的性别,成为第一性征,也是主要特征,这时性的本质区别。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男女性征上的继发性特征,成为第二性征或副性征,第二性征标志着已进入青春发育期。

143、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性高血压。

144、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金星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动作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瓦现象。

145、在进行静力性工作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生理反应称为“林加尔德”现象。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