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蒹葭》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每章前四句。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第二层,每章后四句。描述追寻伊人而不可得的境况:道阻且长;幻象迷离。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3. 学生讨论

“伊人”所指何人?

关于“伊人”之所指,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秦之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的认为是想念朋友之词;有的认为是贤人隐居不仕之作;有的认为是一首思慕恋人的情歌。

据毛传说:此诗为针对秦襄公在取得西周自岐山以西的土地后,未能寻求深明周礼之贤才来协助自己治理国政而作。作诗的目的,是“劝君求贤人使之”。按《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诸侯叛周幽王,联合西部少数民族武装于公元前771年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作战有功。周平王因此在东迁时,封襄公为诸侯,“赐之以歧以西之地,襄公于是治国。”为此诗人切盼秦要摆脱文化落后状况,要渴求贤德之人振兴西周的礼乐教化,以巩固秦在西周旧址的统治。像这样把所怀之“伊人”,理解为国君应当渴慕、追求的能够安邦定国的贤才,亦可备一说。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一般来说,研究者都认为《蒹葭》确系怀人之诗。至于所怀何人,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但从诗人所流露的情绪来看,全诗只有敬慕之意,渴望之思,而无亵慢之情、儿女之私。显而易见,这个诗中的“伊人”是超凡脱俗、可钦可敬的人。

五、写作特点分析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中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感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描绘蒹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的艰难。

5

分别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迂曲,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分别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4.意境矇眬,含蕴不尽。

《蒹葭》主旨含蓄,意境矇眬。“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矇眬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六、学生小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境界,究竟是“幻觉”,还是“象征”?

对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写境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黄中松《诗疑辨证》说:“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

郭沫若提出“所表现的疑是一种幻觉”;陈子展则认为:“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钱钟书则博举中外作品,认为此篇所赋,即企慕之象征。

我们认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超越写实,进入象征领域。读者从渺茫追寻的矇眬中既能唤起相似的追寻仰慕之人的生活体验,又能由此及彼,唤起某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人生体悟。

学生练习

1.有人认为《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诗,诗中的情人望之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我们认为《蒹葭》是一首怀人的诗。将此诗简单地理解为“怀念情人”的诗,失之主观偏颇。至于所怀何人,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但从诗人所流露的情绪来看,全诗只有敬慕之意,只有渴望愿见之思,而无儿女之私。显而易见,这个“伊人”是超凡脱俗、可钦可敬之人,又是难求之人。对于此诗,理解为怀人之作即可。如“固执以求之”,就会失之于穿凿附会。

2.诗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对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诗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对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以下作用: (1)形成缠绵婉约的基调。

6

全诗由三章组成,每章分别由“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起兴,造成一种迷茫、矇眬的氛围。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使诗歌形成缠绵婉约的基调,恰到好处地配合了诗人缠绵情感的抒发,具有委婉动人的艺术魅力。

(2)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诗歌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与思念之情的流动。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诗人的情感抒发显得更加浓郁。

学生自我检测

《蒹葭》

一、单项选择

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D )

A.《离骚》 B.《乐府诗集》 C.《古诗十九首》 D.《诗经》 2.“在水一方”语出《诗经》中的( A )

A.《蒹葭》 B.《短歌行》 C.《无题》 D.《声声慢》

3.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哪一家被称为“古文经学”,后被

儒学大师郑玄作笺( D )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4.《蒹葭》选自( C )

A.《诗经·郑风》 B.《诗经·周南风》 C.《诗经·秦风》 D.《诗经·齐风》

二、多项选择

1.《诗经》也称作( CD )

A.《诗百首》 B.《毛诗》 C.《诗》 D.《诗三百》 2.《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人曾概括为( ABC )

A.赋 B.比 C.兴 D.叠字

三、词语解释

1.溯洄从亡,道阻且长。 溯洄:逆流而上。 .. 2.蒹葭采采,白露未晞。 晞:干。 .

7

3.宛在水中坻。 坻:水中高地,小州。 . 4.道阻且右。 右:迂回,弯曲。 .

四、翻译句子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翻译:芦荻一片苍苍,白露已凝成霜。 2.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翻译:所说的那个人,在水的那一边。 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顺流而下去寻地,他仿佛就在水中小州上。 五、作品分析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是表达对伊人的仰慕、思念之情。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什么手法?

采用了比兴手法,以对蒹葭的景色描写为起兴,引出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2.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从这一章可以看出本篇用词有什么特点?

善用叠词,重章叠句;以景起兴,借景抒情;意境矇眬,含蕴不尽。 (2)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全诗在意境创造上有什么特点?

意境矇眬,耐人寻味。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