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航海自主班气象考点复习纲要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09级航海自主班气象考点复习纲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摩擦力使风速减小:陆面上,实际风速/地转风速=1/3~1/2;

海面上,实际风速/地转风速=3/5~2/3。 海上经验公式:V = 65%Vg(Vg:地转风)。

2、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不论南北半球,风去向斜穿等压线偏向低压一侧,与等压线的交角α。 在中高纬陆上,α为35°~45°;海上,10°~20°。

3、※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背风而立, 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

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高压(反气旋):北半球,顺时针由中心向外辐散。(近地面)

南半球,逆时针由中心向外辐散。(近地面) 低压(气旋):北半球,逆时针由外向中心辐合。(近地面) 南半球,顺时针由外向中心辐合。(近地面) 逆时针向内辐合 顺时针向外辐合 L H 北 半 球 赤道 南 半 球 L H L H L H 顺时针向内辐合 上述四幅图为自由大气中的风向 逆时针向外辐合 上述四幅图为摩擦层中的风向 4、风随高度的变化: 随高度的升高,风速增大,北半球风向逐渐右偏,南半球逐渐左偏。 (摩擦层顶,风速接近地转风,风向接近地转风向。近地面层(30m~50m以下),风随高度的变化不明显。)

5、地形的动力作用 1)狭管效应: 当气流从开阔地区进入峡谷地形时,风速加大,风向被迫改变沿峡谷走向的现象。 台湾海峡:夏季西南大风;冬季东北大风。 2)岬角效应: 当气流流经向海中突出的半岛或山脉尽头时,会造成气流辐合、流线密集,使风力大大加强的现象。 山东半岛成山头、南美合恩角、南非好望角处风力比周围海域大。 3)我国海域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是:东海最多(包括台湾海峡);黄、渤海沿岸次之;南海最少。 4)世界大风频率冬季最高的海区:北大西洋中高纬

第六节 大气环流

9

一、大气环流

1、定义:指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况也包括瞬时状况,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和基本特征,是各种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 2、大气环流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球自转、海陆分布、大地型(地形差异)等

3、单圈环流: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大气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条件,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假设条件:1. 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均匀性 2. 地球不自转 3. 下垫面(地表)性质均一平坦。 4、三圈环流: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假设条件:1. 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均匀性 2. 地球自转 3. 下垫面(地表)性质均一平坦 在低纬地区形成了一个闭合经圈环流,称为赤道环流或哈德莱环流(又叫低纬环流或I环流,是正环流)。 在极地和纬度约60?之间构成了第二个闭合环流,称为极地环流(又叫高纬环流或II环流,也是正环流)。 在上述两个环流之间,受间接热力影响,构成了第三个闭合环流,称为中间环流(又称中纬环流或III环流,是反环流)。

二、行星风带和气压带(以三圈环流为基础) 1、信风带(Trade-Wind Zone)

自副热带高压带向赤道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信风带控制地区,风向、风力几乎常年稳定,风力一般为3~4级,最大不超过5级,天气一般比较干燥晴朗,能见度良好。 2、盛行西风带(Prevailing Westerlies)

副热带高压带的辐散气流流向副极地低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变成偏西风,与高空的偏西风相连接,使中纬度地区西风盛行,故称为盛行西风带。在北半球,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差异等因素影响,西风带内多锋面和气旋活动,风向、风力多变,经常有大风、云雨天气,冬季大洋西北部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在南半球,因海洋广大,西风带内风向稳定,风力强,故又称咆哮西风带。 3、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副极地低压带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 4、赤道无风带和副热带无风带

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产生上升气流,故这里风力微弱,称为赤道无风带,或赤道辐合带。在赤道无风带中,气温高,湿度大,对流旺盛,天空多对流云,夜间常有阵雨或雷雨,降雨时能见度不好,在纬度30?~35?副热带高压东西向脊线两侧,微风和静风频率高,气流下沉增温,天气晴朗、温暖,称为副热带无风带,在国外又称为“马纬度”。

10

四、海平面平均水平环流的特征

1、受海陆分布(即热容量差异)影响气压带内的高低亚分布 陆地 海洋 夏季 低压 高压 冬季 高压 低压 * 北半球:气压带断块状;南半球:气压带条带状

2、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全年始终都存在的大气活动中心,包括:赤道低压带、海上副热带高压、南极高压、 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和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按区域分:北大西洋: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威夷高压赤道低压带

南半球: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海上副高、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南极高压。

3、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随季节发生根本变化的大气活动中心:

冬季,北半球(1月),亚洲高压(即西伯利亚冷高或蒙古高压)、北美冷高 南半球(7月)澳大利亚冷高、南美冷高和非洲冷高

夏季,北半球(7月),亚洲低压(即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南半球(1月),澳大利亚低压、南美低压和非洲低压。 海上副高冬弱夏强;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冬强夏弱。

五、季风环流:大范围风向随季节而有规律转变的盛行风 1、成因:海陆季风、行星季风、青藏高原的地形;

1)海陆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风向随季节明显改变的风系 冬季风:陆上高压发展.海洋上低压发展.水平气压梯度由大陆指向海洋.形成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夏季风:陆上低压发展.海洋上高压发展.水平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形成了从海洋吹向大陆的风。 *全球海陆季风最强的区域多在热带和副热带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的地区,以东亚季风最著名。 2)行星季风:行星风带随季节有南北移动的规律,由此引起风向的季节性改变而形成的季风 地表行星风带在北半球夏季时向北移动,南半球夏季时向南移动,这样,冬夏盛行风向就发生约180?的变化。行星季风在赤道和热带地区最明显,常被称为赤道季风或热带季风,以南亚季风最著名。 3)青藏高原的地形(大地型作用):青藏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加强南亚夏季风。 2、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和赤道非洲,此外,在澳洲也有一些季风。 3、东亚季风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2)冬季风:风力较强,风向稳定。

渤海、黄海、长江口、日本海附近海面多西北风;东海、黄海南部偏北风 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和南海多为东北风。 3)夏季风:强度比冬季风弱

我国东部和日本及附近洋面(约50?N以南)吹东南或南风, 华南沿海、南海和菲律宾附近洋面上多为西南风 4)冬季风爆发快,夏季风来得慢。

4、南亚季风:南亚季风以印度半岛和北印度洋表现最突出,又称印度季风。

1)成因:主要是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引起的,海陆热力差异和青藏高原大地形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2)冬季风:东北风,风力一般为3~4级左右(10月~5月)。

冬季风盛行时,天空晴朗,能见度好,是北印度洋航海的“黄金季节”。 3)夏季风:西南风,风力常达8~9级以上(5月~10月)。

夏季风盛行时,有暴雨,能见度低,北印度洋成为世界海洋上著名的狂风恶浪海域之一。 4)冬季风爆发慢,夏季风爆发快。在春、秋季季风转换季节,上述季风区风向不稳定。 5、其他地区的季风

11

1)北澳、印尼和伊里安的季风:由于信风带的移动引起。冬季(南半球)东南风,夏季西北风。 2) 西非的季风:夏季西南季风,潮湿多雨;冬季东北季风,干燥少雨。 3) 北美(得克萨斯): 冬季北风,夏季南风。 4) 南美(巴西): 冬季东南风,夏季东北风。

六、局地环流(地方性风:海陆风和山谷风)

1、海陆风:在海岸附近,近地面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小范围具有明显日变化的风系,称为海陆风。

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 一般情况下,海风比陆风强,海风的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也比陆风大。 * 地理分布:在低纬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海陆风;在中纬地区,主要出现在夏季,冬季很弱; 纬度越高,海陆风越小; 夏季>冬季;陆>海 2、山谷风:在山区,由于山坡上与同山谷地上空气温之间的差异产生的局地热力环流。 白天自谷底沿山坡向上吹向山顶的风称为谷风。 夜间自山顶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称为山风。 山谷风:夏季>冬季 ; 谷风>山风 3、受山谷风和海陆风同时影响的港口,秦皇岛和连云港: 白天――向岸风(海风+谷风) 夜间――离岸风(陆风+山风) 海风 谷风 陆风 山风 向岸风

离岸风 第八节 云和降水 一、云 1、云的组成成份——水滴、冰晶或二者的混合体。 2、形成云的主要原因―—上升运动引起的绝热冷却。 3、云的形成条件—―上升运动+水汽; 云的消散条件――下沉运动 4、按照大气中上升运动的不同,将云分为积状云、层状云和波状云。 积状云:由不稳定层结的自由对流发展而形成的云。

特点:块状,孤立分散,垂直发展的云块,底部水平,顶部隆起呈圆弧状,云内不稳定,水平范围小。 种类:积云(Cu)、积雨云(Cb)和卷云(Ci)。

波状云:在稳定大气层结中,由大气波动作用所产生的云。常形成在逆温层上下。 特点:波浪起伏状的碎云块和云片,云顶常有逆温层,水平范围较大。 种类:卷积云(Cc)、高积云(Ac)、层积云(Sc)

层状云:在稳定大气层结中,由系统性的抬升运动而形成的云。如暖锋抬升作用。 特点:均匀成层,呈薄幕状,水平范围大,云顶如云海,云内较稳定。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