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2004-02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DD2004-02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21

意义明确、且具有约定俗成易于操作的定量指标。

由于地质环境容量对具体问题的依赖性太强,本要求中对此不作硬行规定。仅在进行专题性环境地质评价时,可以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来考虑界定地质环境容量。 8.4.2 评价内容

目前,地质环境容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地质结构与状态变化的临界值

地质环境中各环境要素地质结构与状态的变化都是有限度的,都有一临界状态或临界值,若超出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严重时即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该临界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具体评价时可根据区域内具体的人类工程活动确定相应的临界值,比如道路等边坡开挖最大高度及放坡角、诱发崩滑流地质灾害的临界降雨持续时间和降雨量等。

(2)地质资源阈限量

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地质环境质量开始发生变异,即将影响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此时的资源量即为资源阈限量,如地下水资源最大开采量、临界植被覆盖率、矿山最大开采强度等。

(3)有害物阈限值 地质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组成(主要是指化学组成)的阈限值,其确定可以参照环境污染控制、地球化学等相关标准或规定。

分别确定这些阈限值或临界值之后,即可找出区域地质环境中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制约作用的因素,依据这些因素的临界值,考虑一定的地质环境容量储备,综合分析即可得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地质环境容量,依据区域功能的不同,这个容量可以以人口、种植面积、资源年出产量等指标来表征。

(4)一个地区对某种工程开发的地质环境容量,也可考虑采用防治地质灾害的费用与正常工程投资费用之比,可称为工程灾损系数或防治地质灾害的投资效益,可称为治灾效益比的某个界限值来评价。

8.4.3 评价结果评述

根据评价结果,评述地质环境容量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程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9 报告和图件编制

9.1 编图原则

依据调查成果,以与环境地质问题密切相关的环境地质条件为基础,以客观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规范的方法、步骤和统一的图例在图面上综合表示出来,形成一套重点突出、图面清晰、层次分明、实用易读的区域环境地质图系。并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编图。 9.2 图件编制种类

区域环境地质图系包括综合性图组、专题性图组两类。

(1)综合性图组:全面反映工作区工作程度和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质量的图组,包括区域环境地质工作实际材料图、区域环境地质图、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区域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图等图件。

(2)专题性图组: 反映针对某个专门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的图组和为特定开发建设服务的图组,如:地质灾害分布图、石漠化环境地质图、城市环境地质图等。 9.3 图件编制要求

区域环境地质图件编制种类和数量根据工作区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复杂程度与需要确定,以组成全面反映工作区环境地质概况的图系。区域环境地质工作实际材料图、区域环境地质图、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为必须编制的图件,其它图件根据需要编制。其图式图例见《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数字化技术要求》。 9.3.1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

22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1)该图是反映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基本状况的基础性图件。 (2)平面图基本内容

第一层次:地理背景。主要表示地理背景条件。由地形高程类、水系类、植被类、交通类、境界

类、居民地和重大建设工程等图层构成。

第二层次:调查工作程度。表示不同的调查工作程度分区。由实测、编测、修测三个图层构成。 第三层次:调查工作。表示完成的实际工作量。由遥感解译(含野外实地查证)、地面调查路线和调查点、剖面线、物探、钻探、山地工程、实验测试、采样点、监测工程等图层构成。

(3)镶图

前人工作程度图。反映本次工作之前,工作区已有的各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4)说明表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反映本次工作所完成的各项工作量。

9.3.2 区域环境地质图

(1)该图主要反映客观存在的地质环境基本状况,重点反映环境地质背景和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是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性主图。 (2)平面图基本内容

第一层次:地理背景。主要表示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理背景条件。由地形高程类、水系类、植被类、交通类、境界类、居民地和重大建设工程等图层构成。

第二层次:地质背景。主要表示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条件。由地貌特征、地层、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地下水类型和有关的地质资源等图层构成。确定图层构成要素时,要突出工作区的特点,如岩溶地区应增加表示主要岩溶现象等图层;冻土地区则应增加表示与冻土形成环境有关的气候气象等图层。其中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用不同的面状普染色表示。

第三层次:勘探工程。表示用于查明环境地质背景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勘探工程。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表示遥感解译、物探、钻探、山地、实验测试、监测工程等图层。 第四层次: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是图面反应的主题内容。由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类图层构成。

第五层次:环境地质区划。是图面反映区域性环境地质规律的内容。由分区界线、分区代号等图层构成。环境地质区划分区,原则上分为二级,第一级区划以气候和大地构造单元为主要依据;第二级区划(亚区)主要以地形地貌,次为构造、气候、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为依据。

(3)镶图

用于环境地质条件与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成因、诱发因素的补充性、专门性说明,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月最大降水量等值线图和地震烈度分区图等。

(4)说明表

用于环境地质区划分区说明。主要表示分区(区、亚区)名称、位置与面积、环境地质特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特征等。 9.3.3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

(1)该图是反映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成果的图件,是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评价性主图,便于为区域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2)平面图基本内容

第一层次: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主要表示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条件。以区域环境地质图9.3.2(2)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为基础,重点表示参与评价(即评价项目)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见附录表A26)图层。

第二层次: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以区域环境地质图9.3.2(2)第四层次为基础,重点表示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23

参与评价(即评价项目)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见附录表A26)类图层。

第三层次: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以区域环境地质图9.3.2(2)第一层次所表示的重大建设工程等图层为基础,重点表示参与评价(即评价项目)的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见附录表A26)图层。 第四层次:评价结果分区。是图面反应的主题内容,即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区,按等级分区评价结果,即地质环境质量好、较好、较差、差四个等级分区表示。由分区界线、分区等级代号等图层构成。按自然单元进行分区评价的,则以自然单元边界线作分区界线;按网格单元进行分区评价的,则以网格格线作分区界线。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区,用不同的面状普染色表示。

(3)镶图

用于评价指标体系某些重要指标的补充性、专门性说明,如人口密度图等。 (4)说明表

用于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区说明。主要表示分区分级名称、位置与面积、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特征、保护环境与防治地质灾害的建议等。

9.4 报告编制基本要求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是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最重要成果,也是调查工作质量的全面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综合利用、充分反映调查所取得的成果。阐明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危害,作出正确的评价与预测。结合地方政府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体现调查工作的环境效益和防灾减灾效益。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附件齐全。成果必须数字化,以便于阅读与使用。具体要求见附件E。

10 野外资料验收与成果审查

10.1 野外资料验收

野外资料验收,按照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执行。野外验收内容包括项目设计执行情况检查和项目质量检查,包括:技术工作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原始资料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查明程度等。 10.2 成果审查

成果报告及资料审查,按照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审查要求执行。成果资料按照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资料管理办法归档、汇交。

24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附录A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有关标准表

表A1 全新活动断裂分级表

指 标 断裂分级 Ⅰ Ⅱ Ⅲ 强烈全新活动断裂 中等全新活动断裂 微弱全新活动断裂 平均活动 活 动 性 速率v mm/a 中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全新世活动强烈 中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全新世活动较强烈 全新世有微弱活动 V >1 1≥V≥0.1 V < 0.1 历史地震 震级M M≥7 7> M≥6 M < 6 注:①凡在全新世时期(10000a)内有过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在今后100a内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为全新活动断裂;②全新活动

断裂中,近期(近500a来)发生过地震震级M≥5级的断裂,或在今后100a内,可能发生M≥5级的断裂,称发震断裂。

表A2 冻土(按冻结状态持续时间)分类表 类 型 多年冻土 隔年冻土 季节冻土 持续时间(T) T≥2年 2年>T>1年 T<1年 地面温度特征(℃) 年平均地面温度≤0 最低月平均地面温度≤0 最低月平均地面温度≤0 冻融特征 季节融化 季节冻结 季节冻结 注:①多年冻土,按形成和存在的自然条件不同,可分为高纬度多年冻土和高海拔多年冻土两种类型。高纬度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

北部;高海拔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长白山、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横断山等地。

表A3 冻土冻胀性分类表

冻胀率 η% 分类名称 等级代号 冻前天然含水量 W% 地下水位距冻土层底面的距离 S(m) 冻胀量一般很小。岩性为:岩石、冻胀性特征 不冻胀土 Ⅰ η<1 W<14 S<2 砂石土、砂土、粉土含量<15%的卵石土等 弱冻胀土 Ⅱ η<3.5 14≤W<19 Wp+5≤W≤Wp+2 W>Wp+9 S≤2 冻胀量可能造成基础变形。岩性为:细砂、粉砂 冻胀量很大,季节融化层可达10~20cm。岩性为粉砂等 冻胀量应通过实测确定。岩性为沼泽土、淤泥质粘土等 冻胀土 Ⅲ 3.5<η≤6 S>1.5 S≤1.5 强冻胀土 Ⅳ η>6 注:① 冻胀率(η%)。为冻土体冻结后高度h1与冻土体冻结前高度h之差和冻结前高度比的百分比;

② Wp—— 塑限含水量(%)。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