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2004-02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DD2004-02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5

型冻胀、融沉地貌的分布与特征、形成条件、演化规律及发展趋势;查明各种类型融区的分布特征、融冻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形成条件及发展趋势;查明高寒草地冻融荒漠化现状及其形成条件与类型。

(3)了解冻胀、融沉危害,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了解冻胀、融沉防治现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6.3.2 黄土湿陷与潜蚀调查

(1)黄土区基本特征调查。了解地貌类型及微地貌特征;了解黄土地层的岩性特征、厚度、成因与其它地层的接触关系、年代及分布;了解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对黄土湿陷与潜蚀发育的影响。

(2)黄土湿陷与潜蚀特征调查。查明湿陷与潜蚀形态特征、发育部位、可能影响的深度等;查明黄土自然湿陷、引水渠道湿陷、建筑地基湿陷、城市和工矿地面湿陷变形等现象的湿陷特征、分布和产生原因;查明黄土的湿陷性质和变化规律,湿陷性黄土的厚度,确定黄土的湿陷性和湿陷性等级(见附录A表A 5和表A 6);对潜蚀发育程度作出定性评价。

(3)了解黄土湿陷与潜蚀的危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4)了解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筑经验,黄土湿陷与潜蚀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3 水土流失(岩土侵蚀)调查

(1)了解前人调查研究成果,查明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分布面积、位置与侵蚀特征。

(2)了解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和平均流失厚度,确定土壤侵蚀强度。其分级按附录A表A 7执行,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

(3)分析控制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各类型区的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研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完整的中、小流域为单元,了解流域内因人类活动而新增的水土流失量。

(4)了解水土流失对当地降低土壤肥力、破坏耕地、减少平地面积和下游地区泥沙淤塞水库、塘坝、农田、河道、湖泊、港口等的危害。

(5)了解水土保持现状,提出水土保持建议。

6.3.4 土地沙漠化调查

(1)沙漠化基本特征调查。了解沙漠化地区地貌类型;查明沙漠化土地的范围、裸沙分布面积、沙层厚度、植被覆盖度,确定沙漠化程度 (见附录A表A 8 ),进行沙漠化程度分区;查明沙地特征,确定沙地类型(见附录A表A 9);了解沙尘暴发生时间、范围和频率、主要风向、风速与起沙风速;了解沙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和标志性植物及植被覆盖程度。 (2)分析控制土地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了解沙性土的分布、气候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特征等自然因素,和不合理农垦活动、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水资源开发、工矿交通建设等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形成的影响与程度。

(3)了解沙漠化形成和发展历史,确定土地沙化进程,分析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

(4)了解土地沙漠化的各种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当地防治土地沙漠化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防沙治沙建议。 6.3.5 石漠化调查

(1)石漠化基本特征调查。查明石漠化的分布范围、高程、面积与展布特征;了解石漠化发展速率和变化规律;查明石漠化的发育程度,划分出石漠化发育程度等级(见附录A表A 10),分析发展趋势。

(2)石漠化地区地表堆积物特征调查。查明地表堆积物的赋存状态、分布特征、厚度及变化,土壤的成分、母岩岩性,主要植(作)物种类及生长情况。

(3)分析控制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类型与分布,植被覆盖率及其历史上的变化,露裸岩层的分布

6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及形状、岩性、厚度和岩溶发育、破碎与风化特征等与石漠化形成、发展和发育程度的关系;了解矿业活动、城镇基本建设等人为因素与石漠化形成、发展和发育程度的关系。

(4)石漠化危害的调查。了解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5)了解石漠化防治规划与实施现状、治理的典型实例与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6 土地盐渍化调查

(1)土地盐渍化基本特征调查。了解盐渍化土壤的区域类型,查明盐渍化土壤的分布范围、面积;查明不同类型盐渍化土壤母质的岩性成分、结构特征,表层土壤粒度组成、渗透性、含盐量及其组分;查明包气带及潜水含水层有关的岩土水理性质,重点是潜水的埋藏条件、分布特征、补径排条件,潜水水化学成分与性质和土壤溶液的酸碱度;确定土地盐渍化性质与程度(见附录A表A 11),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2)分析控制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气象、水文、地貌、地质、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以及农田灌溉、水库渗漏等人为因素在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土地盐渍化的危害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4)了解土地盐渍化的防治现状与效果,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 6.3.7 土地沼泽化调查

(1)土地沼泽化基本特征调查。查明沼泽化土地的分布范围、面积与历史变化;查明泥炭沼泽地泥炭层和潜育沼泽地土层的特征及潜育化发育情况;了解括植物、农作物的种类与生长情况和优势动物种群。

(2)查明沼泽水的输入、输出、水位与水深、水质、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时间和淹水频率等水文条件与地下水主要赋存层位、补径排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等水文地质特征;根据沼泽的形成条件,确定沼泽的成因类型(见附录A表A 12)。

(3)分析沼泽化的演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正负效应。 (4)了解沼泽和沼泽化土地利用现状和保护现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6.3.8 冷浸田调查

(1)冷浸田基本特征调查。查明冷浸田分布范围、面积与历史变化;查明冷浸田土体构成剖面中的潜育层特性、冷浸田土壤质地;查明潜水的埋深和补径排条件。

(2)了解冷浸田形成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质地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土地垦殖、围湖造田、渠道渗水、废水排放等人为因素对冷浸田形成的影响;确定冷浸田的基本类型(见附录A表A13)。

(3)了解冷浸田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4)了解冷浸田改造治理措施和治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治理对策与建议。 6.3.9 崩塌(含危岩体)调查

(1)崩塌区基本特征调查。了解崩塌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崩塌变形发育史;查明人为因素的强度、周期,了解它们对崩塌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确定崩塌类型,见附录A表A14 。

(2)先期崩塌体特征调查。查明产出位置的微地貌及岩体组构特征、崩塌过程及崩塌体特征、崩积体自身的稳定性;了解已发生的崩塌灾害损失,分析崩塌体再次活动的可能性与危害性。

(3)潜在崩塌体(危岩体)特征调查。查明危岩体及其开裂缝特征;分析评价危岩体稳定性和诱发因素;了解崩塌后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与危害。

(4)了解崩塌灾害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10 滑坡调查

(1)查明滑坡地质条件。调查滑坡所处的地貌部位、变形形态、地面坡度、相对高度、沟谷发育情况、河岸冲刷、堆积物及地表水汇聚情况及植被发育状况,滑坡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7

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2)基本查明滑坡体特征,包括:滑坡体形态和规模、边界特征、表部特征、滑面特征、内部特征;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确定是初发性滑坡或复活滑坡,目前活动状态及其变形阶段,滑动的方向,分析滑坡的滑动方式和力学机制;确定滑坡类型(见附录A表A 15)。

(3)基本查明滑坡诱发因素。包括滑坡发生发展与地震、降雨、侵蚀、崩坡积加载等自然动力因素的关系,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地面、地下工程开挖、堆土或建筑物加载、爆破振动、废水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滑坡发生与发展的影响。对重大滑坡体进行稳定性初步评价。

(4)了解滑坡危害及成灾情况。包括历史灾情情况和近期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防治措施及效果。对今后滑坡灾害可能成灾范围及危害性,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6.3.11 泥石流调查

(1)泥石流沟流域调查。查明流域形态特征和流域面积,确定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范围;了解流域内泥石流固体物质(含固体废弃物)的性状及分布情况;了解沟域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土地类型、植被覆盖程度等。,确定泥石流的类型;

(2)泥石流特征调查。综合判别沟域形成泥石流的条件,确定泥石流的类型(见附录A表A 16);调查泥石流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调查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调查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调查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调查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3)泥石流危害调查。了解泥石流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圈定泥石流可能危害的地区,并对其危害程度及趋势进行分析。

(4)了解泥石流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12 岩溶塌陷调查

(1)岩溶塌陷区调查。了解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特征(重点是岩溶地貌形态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组合类型及其特征)、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和其上覆第四系松散复盖层的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2)岩溶塌陷特征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发育与分布特征,确定塌陷类型(土层塌陷或基岩塌陷)及发育强度与频度;查明岩溶塌陷的发育过程及伴生现象。

(3)岩溶塌陷成因调查,了解上覆荷载、地震、暴雨或洪水等自然因素和抽、排水、水库蓄水与渗漏、地面加载、振动等人为因素与岩溶塌陷的相关关系,确定岩溶塌陷的主要成因类型(见附录A表A 17)。 (4)了解岩溶塌陷对地面工程设施、农田和生态环境及各种资源开发的危害与影响;圈定塌陷危险区范围,分析其发展趋势。

(5)了解岩溶塌陷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包括塌陷区土地复垦)等防治现状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13 地面沉降调查

(1)基本查明地面沉降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基底构造;第四纪沉积环境、年代、地层结构;各土体(重点是软弱压缩层)工程地质特征;各含水层、弱透水层组的特征。

8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2)查明地面沉降现状与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地面沉降区分布范围、形状、面积及累计沉降量,沉降发生时间、历年变化与沉降速率等。

(3)基本查明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包括地下水、油气矿产开采工程的分布、类型、开采量、开采层位、开采时间、地下水位降低及影响范围等;工程建筑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区域性构造沉降等。

(4)了解地面沉降危害。包括地面沉降引起的海水倒灌,港口、码头或堤岸失效,桥梁净空减少,城市排水不畅,河流泄洪能力降低,建筑物破坏等,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分析预测沉降发展趋势及可能的成灾范围,并对危害程度进行分析预测。

(5)了解地面沉降勘查、监测和防治现状(人工回灌、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等措施)及效果,提出预防与控制地面沉降的建议。 6.3.14 地裂缝调查

(1)地裂缝特征调查。查明地裂缝几何与活动特征,确定地裂缝类型(见附录A表A 18)。 (2)地裂缝成因调查。了解地裂缝发生区的地貌及微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地裂缝与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和地震活动、气象水文和与人为活动的关系;分析确定地裂缝的主要成因。

(3)地裂缝危害调查。了解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过程、破坏程度、经济损失,圈定地裂缝危害的范围,并对其发展与危害进行趋势分析。

(4)了解地裂缝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15 河湖塌岸调查

(1)塌岸发育特征调查。查明岸坡的坡形、坡高、坡度及变化;查明构成岸坡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组合类型及分布;查明重大塌岸的时间、范围、岸高、规模、崩塌的物质成份和崩塌的方式及地表水水位及水流特征,同时应注意调查尚未崩塌、但已开裂地段的分布、数量、长度、宽度及下沉量;了解塌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2)地表水体与水文地质特征调查。了解地表水体类型、水位高程、流速、流量及季节变化,河道态势、主泓位置及变迁,水流运动规律、波浪的掏蚀作用,季风、潮汐或冰凌的作用及岸滩的变迁;查明岸坡及岸坡地带主要含水岩组及特征、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情况、地下水位及其与地表水位季节变化(包括人工调度)的关系。

(3)综合分析岸坡地形、地质结构、地表水、地下水、降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岸边建筑物与采砂、修路、切坡等)对塌岸的影响,分析塌岸的发展趋势。

(4)了解塌岸对大堤、农田、道路、房屋、航运的危害程度。

(5)了解崩塌岸坡已有的工程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6.3.16 海岸侵蚀与淤积调查

(1)基本查明海岸带地表形态变化,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特征、变化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2)基本查明海岸带地质背景,包括地貌形态、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类型和年代、沉积环境的演变,确定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砾海岸、泥质海岸)。

(3)基本查明海岸带侵蚀状况,包括海岸侵蚀后退和海堤浪蚀情况、海岸侵蚀原因。

(4)基本查明入海河口、港湾淤积情况及影响因素。

(5)了解海岸侵蚀或淤积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危害,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已有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出今后防治的对策建议。 6.3.17 海平面变化调查

(1)了解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特征,主要包括:障壁岛—泻湖、沿岸堤—沿海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的相序,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2)基本查明古海面指示物(泥炭、贝壳、海滩岩、树木、淤泥和粘土)沉积特征,分析古海平面的变化规律。

(3)了解现代海平面升降情况。搜集沿海验潮站和地形标高零点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