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开题报告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开题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随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研 究 生 姓 名 张 杰 学 号 2011124393 导 师 姓 名 院 系 所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 业 农村与区域发展 研 究 方 向 入 学 时 间 年 毕 业 时 间 年

-1-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以随州市随县为例,“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不断扩大,随县经济欠发展,乡镇企业、私营经济不发达,农民主要以种地为生。加上近几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大面积的耕地变成林地,因此农村年轻剩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孩子交给老人照看,这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只能由宠他、护他的祖辈承担,而祖辈们受年龄特点、文化素养、个人爱好、兴趣性格等因素制约,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因此,随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不容忽视。为此,本项研究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1.理论意义: 儿童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的责任。社会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整体的环境和文化场所,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家庭则是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父母作为孩子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和个性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孩子正是在家庭中建立起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他们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最为重要的影响。社会和学校给所有成长中的儿童包括“留守儿童”都提供了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而“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成长环境主要不同则在于家庭环境。 本文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埃里右角森的“八阶段”、郑杭生的生命历程等理论为依据,深入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多年在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让笔者认识到:影响孩子成长的不一定是留守本身,还可能是如家庭贫困、父母较低的文化素养、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和理解等因素。无数事实证明,人的成长和教育是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极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各种问题。本文将结合以上相关理论和经验应用到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过程中, -2-

综合运用观察、问卷等几种方法,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全程式观察,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经过分析研究,而后对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2.现实意义: 随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属于欠发达地区。总人口258万,而农业人口就约有20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约为5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9%,因而出现了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以随县教育局普教科调查数据为例:该县厉山镇中心学校目前“留守儿童”占在校人数的百分比达到33.97%,对“留守儿童”不同监护类型的百分比调查数据显示,隔代监护最多达49.06%,单亲监护其次占41.51%。在面对学习的态度显示只有63.5%的学生认为学习有意义,有7.8%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仅此一例可以看出我市留守儿童的问题已非常突出,目前 “留守儿童”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州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在积极主动的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进一步揭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外部各方面的变化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本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和我国差别较大,国外没有我国政策上的诸多特殊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在解决对策上难以借鉴。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自20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已成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也因

-3-

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段成荣、周福林利用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对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分布、家庭类型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 认为“留守儿童”规模巨大,已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1]。周全德、齐建英认为,农村“留守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综合性作用所致[2]。 刘允明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是由我国农民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品”[3]。 范先佐认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失控与教育的失误、城乡长期“二元分割”的结果等方面都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4]。 程良道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展缓慢;二是“单亲教育”、“寄养教育”或“隔代教育”的偏差;三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缺乏整合力量;四是“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特点,对其生活、学习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5]。 综上所述,上述研究较为深入全面地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等,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数量、分布及其出现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方面,而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角度去研究的资料不是很多,从笔者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中,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些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亲情饥渴三大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家庭教育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一深入研究,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和共享,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三)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3] 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