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题库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遗传学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①写出女孩双亲的基因型。

②女孩A与正常的男人结婚,生出患血友病的男孩,写出A的基因型。 ③女孩B与正常男人结婚,生出色盲兼有血友病的男孩C,写出B的基因型。 ④男孩出现这两种病是什么原因?写出C的基因型。 设a为色盲的基因,b为血友病基因,则: ①双亲基因型为:XXa?XbY。 ②XXb或XaXb。 ③XaXb。

④女孩B的卵细胞在形成配子时Xa与Xb染色体发生了交换,产生了含Xa.b染色体的卵,并与Y精子受精,男孩C的基因型为Xa.bY。

第七章 真核生物连锁遗传分析与作图 正干涉(positive interference)

同源染色体的一处交换似乎使邻近的第二个交换更容易发生的现象。其并发系数一定大于1。是染色体干涉的一种情况。

基因组(genome)

对细菌和噬菌体而言,它们的基因组就是指单个染色体上所含的全部基因,而二倍体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则是指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基本的一套染色体及其所携带的全部基因。

负干涉(negative interference)

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交换的相互影响。一个交换的发生,减少了邻近区域发生另一交换的可能性。是染色体干涉中的一种情况。

互引相(coupling phase)

当两个非等位隐性突变基因a和b处在一个染色体上,而在同源染色体上带有它的野生型基因时,这些基因被称为互引相或称基因的顺式排列,以abAB表示。 互斥相(repulsion phase)

若每一个同源染色体上各有一个隐性突变基因和一个野生型基因则称为互斥相或称基因的反式排列,以aBAb表示。

位点专一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依赖于小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两个DNA分子并不交换对等的部分,有时是一个DNA分子整合到另一个DNA分子中,因此这种形式的重组又称为整合式重组。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依赖于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重组过程中,两个染色体或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如真核生物的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细菌及某些低

(2分) (2分) (2分)

(4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等真核生物的转化,细菌的转导结合以及某些病毒的重组等均属这一类型。同源重组中负责DNA配对和重组的蛋白质因子,无碱基序列特异性,只要两条DNA序列相同或接近相同,就可以在此序列中的任何一点发生。

非常规重组(异常重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

重组发生在顺序不相同的DNA分子间,但在形成重组分子时往往是依赖于DNA复制而完成重组过程,因此又称为复制性重组。如转座子的转座。

减数后分离(post-meiotic segregation)

即半染色单体转变,由于这种转变只影响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转变的链和未转变的链的分离,一定是在有丝分裂中发生的,所以这种分离称为减数后分离。

染色单体转变(chromatid conversion)

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中,有一个产物发生了基因转变的现象。出现6A∶2a(或2A∶6a)的异常分离的子囊孢子。

半染色单体转变(half-chromatid conversion)

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中的一个或两个产物的一半出现基因转变。在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发生了基因转变,转变的链和未转变的分离一定是在有丝分裂中发生的,所以这种半染色单体转变又称减数后分离。将会出现 5A∶3a (3A∶5a)或3A∶1a∶1A∶3a分离的子囊孢子。

着丝粒作图(centromere mapping)

以着丝粒作为一个基因座来计算相对于着丝粒的基因之间的重组率从而确定其相对位置称为着丝粒作图。

第二次分裂分离(second division segregation)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A、a并未分开,而是到第二次分裂时(有丝分裂)A、a才分离开,这是由于着丝粒与A、a这对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了交换的结果,其子囊中的孢子对是A,a,相间排列或呈AaaA,aAAa状,这种子囊型称为第二次分裂分离型,或交换型(M2)。

第一次分裂分离(first division segregation)

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携带野生型基因(A)的两条染色单体与携带突变型基因(a)的两条染色单体分开,于是在每一子囊中两个A孢子对相互邻接,两个a孢子对也相互邻接。这种子囊类型称为第一次分裂分离型(M1)。

并发系数(coefficient of coincidence)

观察到的双交换率除以预期的双交换率的数值。用来测量交叉干涉作用的大小。并发系数(C)C=1表示没有干涉。C=0表示完全干涉。

四分体(tetrad)

通过减数分裂所产生的4个单倍体细胞的总称。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顺序四分体(ordered tetrad)

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保留在一个子囊中,呈直线顺序排列的四分体。 外祖父法 maternal grandfather method

人类基因定位中的X连锁基因的家系分析法。对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说,只需要知道母亲的基因型,儿子只有一条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只需统计家系中的双重杂合子(即两对基因都处于杂合状态)的母亲所生儿子中有关性状的重组情况,就可求得重组率的大小,而母亲X染色体上的基因则可以由外祖父的表型得知,因之,这种基因定位的方法称为外祖父法。

缺失定位(deletion mapping)

利用互相重叠的一些缺失,来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方法。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减数分裂的四价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或是复制了的体细胞染色体间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

体细胞联会(somatic synapsis)

在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称体细胞联会,在双翅目昆虫,尤其在果蝇中较为常见。如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染色体数目单元化即是体细胞联会的结果。

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

异源双链DNA分子错配的核苷酸对,在修复校正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基因转变为它的等位基因的现象。

连锁定律(law of linkage)

处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或更多的基因在遗传时,联合在一起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重组类型的产生是由于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局部交换的结果。这是由T.H.Morgan提出并完善的遗传学的重要定律。

双交换(double crossing over)

在一个四价体中发生的两次交换,包括两个,3个或4个染色单体,分别称为二线双交换、三线双交换,四线双交换;如果没有干涉,三者之比应是1∶2∶1。

交叉型学说(chiasmatype theory)

关于染色体交叉的一种学说。认为细胞学上可以观察到的交叉是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的结果。

这学说是由Janssens(1909年)根据两栖类和直翅目昆虫的减数分裂的观察,在摩尔根等人确立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之前,所提出的一个学说。

染色单体干涉(chromatid interference)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包括2、3、4条染色单体的双交换的实际频率与预期的1∶2∶1比率有偏差的现象。说明4条染色单体在连续发生的交换中并不随机地参与交换。正染色单体干涉增加四线双交换频率(未出现过)。而负染色单体干涉则增加二线双交换的频率(在真菌中有报道)

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

四价体中包括任何一个母方染色单体或任何一个父方染色单体的两个染色单体。

重组体(recombinant)

由于重组而出现的新个体或细胞。 重组频率(recombination frequency)

重组体的数目除以后代总数。用来表示遗传学上基因座位或突变位点间的相对距离。

重组(recombination)

由于基因的独立分配或交换而在后代中出现亲代所没有的基因组合。 连锁(linkage)

两个或更多的非等位基因,处在同一染色体上,在遗传时,联合在一起的频率大于按照独立分配定律所期望的频率的现象。

交换(crossing over)

同源染色体间遗传物质的互换。交换的特征是正干涉和互补性,即在一个互斥相的杂交中,可以在同一四分体中找到野生型和双突变型。

在分子水平上的交换是DNA链发生断裂和重接的位置。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

真核生物的减数分裂的粗线期中,在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一种亚显微结构。这是由同源染色体的对立面各产生一个侧结构,两个侧结构相互并合为一种特殊的复合体。有稳定同源染色体的对偶功能。与染色体的联会和交换有关。

连锁群(linkage group)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三点测交(three-point test cross)

根据同一染色体上的三个非等位基因的交换行为来测定它们之间的排列顺序的杂交试验。

基因定位(gene mapping)

确定基因在染色体或DNA序列中的相对位置或排列顺序的方法。 遗传图(genetic map)

在一条染色体上可以发生突变的基因座位的直线排列,由遗传重组测验结果推算得来的线性图。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2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