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2014杭州)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2014杭州)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3.1.3 灵栖地区地质实习路线

§3.2 地层

§3.2.1 上二叠统 龙潭组(P2-3l)

曾称龙潭煤系。时代属晚二叠世早期。分布于江苏宁镇山脉。命名地点在江苏江宁(即南京附近)龙潭镇一带。为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含煤地层。上部为灰黑色页岩及砂质灰岩,含菊石;中部为灰黄色砂岩夹煤层,含植物化石;下部为黄及灰黄色粉砂岩和长石砂岩。共厚44~122米。出露于源口村公路附近,上部为长石砂岩,下部为泥岩,中部为中层状泥质粉砂岩,其中夹有植物化石,产状难以测量。有0.5—1米厚的石煤,煤层与砂岩层交替出现。与上覆马涧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3.2.2 中侏罗统 马涧组(J2m)

为灰色砾岩和砂砾岩,砾直径一般5—10cm,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和岩屑砂岩,分选性差。

在建德灵栖山庄,马涧组分为两段,下段为一套紫红色和灰紫色砾岩,砂岩;上段为长石、石英砂岩,颜色偏黄绿。马涧组为陆相沉积,含煤层,但很少。

29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3.4 构造

§3.4.1 灵栖洞铁帽山向斜

灵栖洞天位于铁帽山不对称向斜构造部位,北东翼陡,南西翼较缓。灵泉洞正好发育于向斜的核部,故洞内地层水平或近于水平,以水为长,地下暗河的冲刷与沉积作用;清风洞发育于向斜山的中部,以风为长,钟乳、石笋、石幔、石帘应有尽有;霭云洞则发育于不对称向斜山的近顶部,故洞内C2h地层向南西倾,倾角较陡,以云为长,洞顶为岩层底板,洞内石柱发育,崩塌岩块堆积,气势磅礴。

§3.4.2 灵栖洞石林迷宫情侣石正断层

断层证据:(1)层位、走向不一致。东盘含船山球,西盘含筳科化石,西盘相对层位低;(2)产状不一致,东盘朝南倾78°,西盘朝北倾75°;(3)破碎带发育,形成宽2m的断层角砾带,走向南北向倾向西;(4)在地貌上,沿破碎带形成了沟谷。

§3.4.3 下官山不整合接触关系

§3.4.4 源口煤矿不整合接触关系

30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3.6 资源环境与区域地理

自然旅游资源:

建德景区较为出名的是灵栖洞天以及大慈岩景区。

灵栖洞风景瑰丽,山、水、洞、石兼收并蓄,融为一体,拥有灵泉、清风、霭云三洞,总面积12000平方米。三洞各具特色:灵泉洞以水见长,清风洞以风取胜,霭云洞以云雾称奇。灵栖石林以惟妙惟肖拟人状物的造型石景而引人入胜,在灯光的照射下,可以见到玲珑剔透的水晶宫等各种景象。

大慈岩山形诡怪,五峰直冲云表,海拔692米,峰谷有瀑布下泄,南麓陡急险峻,有千级石阶盘旋而上,近山巅有大慈岩寺,建于1297年,号称“江南悬空寺”。建德景区比较独特地是其地下河,将地下河与溶洞景观观赏相结合,显得更加有特色。大慈岩山水相依相存,湖泊、溪水、瀑布、涧流随处可见,从山顶蜿蜒曲折而下,形成了一条长达880米的独特的长谷溪流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

灵栖洞天风景区开放于1980年,但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游览历史,据《建德县志》记载,早在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就有人入洞探奇。洞内壁上有石刻:已亥秋七,吾源抗旱者半月,崖乾溪涸,五谷尽稿,进士郑文杓率郑周两族,中元日(七·十五)相与乞灵于是洞。翌日,暮途穷雨应期降,黄冠淄侣以修,妙果以谢。越八日,还圣水于龙湫。是岁,吾源虽旱不害,是大德三年矣(1297年)。灵泉洞内至今还留有元大德年间的一篇题记,记载的是当年久旱不雨,古人入洞祈雨的经过。在灵泉洞洞口,有一棵高约40米的香枫树,植于700多年前,是景区久远历史的见证。灵栖洞天有“江南溶洞明珠”“地下艺术宫殿”之美誉,自80年对外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数以百万计的游人,而且因为有“洞内是仙境,洞外是花园”的景区环境,也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外景,其中《西游记》《封神榜》《梁祝》《碧水双魂》《春江花月夜》等多部影视剧都是在此摄制完成的,不久前建德(新安江)还因此入选为“中国电影电视剧浙江外景入镜率最佳城市”之列。

实习中所见的较为独特地建筑多位于大慈岩景区。大慈岩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德市大慈岩镇境内,以江南第一悬空寺、长谷溪流、中华最大天然立佛和浓郁的佛教文化名闻遐迩,享有“浙西小九华”之誉,是“浙江省优秀景点”。大慈岩海拔586米,主峰险峻挺拔、雄伟奇峭,外形酷似一尊惟妙惟肖的天然石佛。它总高度达147米,头部高41.3米,肩宽60米,五官清晰,形象逼真,未经过任何人工雕琢,构成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稀有自然景观,经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专家亲临考察,鉴定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天然立佛,故称“中华最大天然立佛”。元大德(1297—1307)年间,开山祖师莫子渊遁梦意从临安弃家至此,琢石为佛,依崖而建寺庙。庙宇一半嵌入岩腹,一半凌空绝壁,凭栏俯视,令人产生“足底悬崖恐欲崩”之感,被誉为“江南悬空寺”,与山西恒山悬空寺并称为“中国南北悬空寺”。

建德最著名的遗址遗迹要数新叶古民居了。它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内,与大慈岩风景区相邻,约在宋末元初形成村落,是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之一,现存的500多幢民居中有明清古建筑230多幢。曾被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专家教授誉为中国最大明清古民居建筑露天博物馆。如今古巷、古祠、古塔保存完好,是浙江省文物局、省建设厅批准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浙西旅游线上的一个名村。新叶村的整个建筑群落,讲究阴阳八卦。以五行九宫为布局,包含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新叶村的祠堂、木雕、用于防火的马头墙等都是其独特地传统文化遗产。 资源开发状况:

建德景区比较有特色的就是灵栖洞天以及大慈岩景区。灵栖洞天主要是溶洞景观,其开发的已经算比较成熟的但是,应该时刻加入一些新的亮点,以此来吸引游客眼球。大慈岩景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悬空寺以及其宗教氛围,这里主要可以提供一种“险”“奇”的体验。

31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4 开放专题

? 喀斯特溶洞的垂向分布与地壳运动

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和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石灰岩侵蚀作用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为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在灵栖三洞中,所处海拔最高的霭云洞处最先发育喀斯特溶洞,地壳抬升后发生崩塌,使其洞内存在大量崩塌堆积物,又与地下水分离,逐渐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霭云洞。在地壳抬升过程中,清风洞渐渐形成。继续抬升形成灵泉洞,洞内钟乳林立,其堆积物以残积物为主,大量钙华堆积。地壳继续抬升,灵泉洞也出露地表。因为地下水的存在,清风洞和灵泉洞仍在继续发育喀斯特地貌。

? “清风洞”习习清风的原因探究

清风洞洞高50米,其中的河流下与灵泉洞中的地下暗河相通,总高度超过100米。河水清凉,洞内的空气对流强烈,于是清风习习常年不断,而洞内的温度也常年维持在18℃。 ? Why灵栖景区的水烧开后总有漂浮物

灵栖景区的地层岩石以灰岩为主,含有大量钙,被水溶蚀后河水中也富含钙,可视为Ca(HCO3)2,而水烧开后的白色漂浮物即CaCO3。

? 西湖的成因探讨

西湖的可能成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泻湖说”,它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泻湖——西湖原先与钱塘江相连,后来逐渐与钱塘江分离,自成一湖,因此西湖古时又名“泻湖”,意为由钱塘江“泻入”的湖。另一种则是“火山喷发说”,它认为西湖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其依据是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存在着一条古代遗留下来的火山通道,经多年科学检测,整个火山通道向南延向西湖。有关专家称,约在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西湖一带出现了强烈的火山喷发,由于岩浆外流而使地壳内部空虚,最后火山口陷落成为洼地,这洼地就成了以后西湖的基础。

在认识到向北东方向倾伏的西湖复向斜的基础上,我更支持“泻湖说”。位于复向斜核部的丁家山组硅质岩、砂页岩支离破碎、易被肃剥蚀,原始的西湖盆地就是丁家山组被剥蚀后下的长条构造盆地。西湖原为海湾,南面有吴山,北面有宝石山,湾相对狭窄,岸线弯曲度较大,湾内海水较深,具备了向泻湖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由于杭州南临钱塘江,北面不远就是长江,泥沙来源丰富,而且强劲的钱江潮把长江入海的泥沙也带到这里来堆积,因此西湖海湾湾口迅速封闭,与大海隔绝而发展成泻湖。

32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Part3 随言所感

2014年7月4日,我们在东四408教室听完了老师对实习内容、实习区状况以及相关知识的简要介绍,领到了地质三件套——罗盘、放大镜和地质锤之后,便开始了这次期待已久的普通地质学实习的旅程。

巍巍群山,淙淙流水,棵棵树木,道道小径摇晃着背包与笑语,块块岩石交错着层理与节理,放大镜和鎯头伴随着声声敲击,与转动的罗盘一起勾勒出岩性和产状……我们的普地实习就这样在秀美的自然风光中展开。实习区分为三块,分别为杭州近郊山区(5天)、临安西天目山景区(3天)和建德灵栖洞景区(4天),而我们则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逐一去领略它们的地质学魅力。

不同的地点出露着不同的地层,而每一个地层都有着它们独特的岩性,我们就根据所见岩石的不同性质来判断其所处的地质时期。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地层比较多。在西湖山区附近,我们看到了从志留系到二叠系的地层(其中部分地层如下、中泥盆统未见),还有上侏罗统黄尖组火山碎屑岩地层;在以火成岩为主体的天目山地区主要看到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包括上寒武统华严寺组灰岩、西阳山组泥质页岩灰岩和下奥陶统印渚埠组黄绿色灰岩页岩;而在建德地区我们看到了上二叠统龙潭组灰岩和中侏罗统马涧组含砂砾岩地层。

流纹岩、火山角砾岩、晶屑凝灰岩的形成均源于岩浆,凝灰岩却在分类中偏向沉积岩。砂岩、砾岩、灰岩、页岩均属沉积岩,性质却有着差别,发生的地质现象和其上形成的地貌也不尽相同。比如喀斯特溶洞的发育就少不了灰岩,当然还要经过流水作用。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常能见到道道沟壑,其间有着“逢沟必断”的猜想,需要我们进一步寻找它们作为断层的证据,比如断层角砾的出现以及两侧地层的不同岩性产状(还可据此判断该断层的正逆)。而地层及其产状的对称出现,则往往预示着山体的向斜或背斜构造。

这次实习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良好的巩固和灵活运用,让我们更加直观具体地感受到了一些神奇伟大的自然现象,并且加深了我们对地质学习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对出露于地表的现象,可以推断出地下的情况或者本地区千百万年甚至亿年前的面貌,神奇却有据可寻,这也是地质学的魅力之一。虽然我们每天都要翻山越岭,行路漫漫,都要经受高强度的运动,滋润着汗水,但是我们每天都显得很有激情,紧跟着老师们的步伐,享受学习巩固运用知识的过程。

实习中,我们不仅观赏到了很多的自然现象,还涉足很多的旅游景点,领略到了太多美丽的风景风光,包括天目山景区“高、大、古、稀、多”的“物种基因库”的魅力、仙人顶极目远望的壮阔之情和灵栖洞景区位于不同海拔地区的灵泉、清风、霭云三洞的不同特点。在游览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旅游资源利用方面也有了一些新认识,比如如何找出新亮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赋予景区以更多的活力和新的生命。

此次实习,让我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习过后,看到岩石就想敲一敲看一看以了解其更多信息,看到山就想走近看看通过其各处的岩石和地形地貌推断构造现象以清楚其形成过程,看到一些风景区、旅游景点就想知道关于其旅游开发方面的更多东西……然后就想着各处查阅资料,努力观察对比得出结论,而资料往往互有冲突,就这样纠结着寻找更多资料……也许是强迫症吧,我却享受着它带来的乐趣。

杭山向湖、灵栖临影、天目添梦,这次实习留下来太多的难忘的回忆。感谢多位指导老师的帮助,让我们增加了见识,收获了知识。很喜欢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能有更多的机会。

3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