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2014杭州)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2014杭州)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2.4 构造:

?

太子庵下

沿山路两侧分别见印渚埠组(O1y)下段薄层灰岩和上段中层状钙质泥岩、页岩、粉砂岩,且地貌上出现沟。应为断层。产状223?35。

?

浮玉山庄

在西阳山组(∈3x)灰黑色薄层状硅质灰岩中,观察到闪长玢岩侵入。贯穿岩脉的还有一条纯石英脉,细粒,中间相对粗,有烘烤边。

马刀树的出现说明该处曾发生滑坡,树生长在滑坡体上。 ?

红庙西

观察到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当地表水下透一段路程之后,落水洞就会顺着岩层的倾斜方向,或者节理的倾斜情况而发育。

? 华严洞

华严寺组(∈3h)薄层条带状灰色岩洞,产状285?41。

? 倒挂莲峰

观察到流纹岩,为火山喷发产物。

? 开山老殿至仙人顶

观察到晶屑熔结凝灰岩,为火山喷发产物。

?

张公舍—八面峰一带

观察到强熔结晶屑凝灰岩,为火山喷发产物。

观察到崩塌岩洞。

25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2.6 资源环境与区域地理:

自然旅游资源:

天目山曾被列为中国名胜之一,有两千多年的宗教历史,为江南佛教名山,誉及东南亚;有古老山体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集山、水、草、木、云、雾、雨、雪、石、飞禽走兽等自然风光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西天目山区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因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区北缘,北亚热带南缘,其气候具有丘陵向平原、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气候过渡的特征:季风强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宜。西天目山区地形复杂,具有复杂多变类型的森林生态气候。夏季,这里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冬季,这里又可以看到独特地雾凇等现象。

天目山是钱塘江与长江的分水岭,西天目南坡诸水汇聚成天目溪,东南流经桐庐进入钱塘江,保护区地下水源丰富,区内有东关溪、西关溪、双清溪、正清溪等多条溪流。

天目山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杭州西郊,总面积4284公顷,包括横坞、火焰山、青龙山、白虎山、里曲湾、里外横塘、西坞、石鸡塘和仙人顶。保护区地质古老,地形复杂,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质良好,大气洁净,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

天目山有东西天目之分,一般指西天目,中国特有的野生银杏树最早发现于此。此外,有黄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铁木等41种稀有名贵树种。上山从狮子岩向东北,七星塔旁即为大树王,其树龄估计在1500年以上,宋代即称为“千秋树”。传说清乾隆帝游此,曾用腰带围过,封为“大树王”。

由于这里独特的气候以及海拔,这里拥有大量的动物、植物,生物景观丰富,其中有多种国家保护动植物,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和“世界级的昆虫模标本产地”。据调查,区内共有高等植物2160种,脊椎动物341种,已定名的昆虫4209种,其中有多种国家保护动植物。

人文旅游资源:

天目山历史悠久,拥有璀璨夺目的绿色文化、宗教文化,是儒、道、佛等文化熔于一体的名山。东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出生于天目山并在此修炼多年,现有遗迹“张公舍”;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隐居于天目山太子庵分经读书,留有“洗眼池”、“太子庵”等景点;唐代李白、宋代苏轼、元代张羽、明代刘基等文人墨客都上天目山游览并留下优美的诗章。现存“太白

2 6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吟诗石”等人文景观;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上山揽胜,并赐封“大树王”;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禅源寺百子堂作团结抗日演讲等,为天目山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赋予了天目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她更具魅力。

天目山佛教自东晋传入,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有“天目灵山”之称。鼎盛时期全山有寺院庵堂50余座,僧侣千余人。建于1279年的狮子正宗禅寺和建于1425年的禅源寺,均为江南名刹。天目山是韦陀天尊者道场。

天目山景区出产大量的土特产,比如山核桃、竹笋等。还出产大量中草药。

二 资源开发状况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自80年代中期开展以保护为中心的旅游,即“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科学考察、疗养度假等特色旅游蓬勃发展。如今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一条龙服务。

浙江天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于1988年,定编人数48人,主要职责有:1、保护天目山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2、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加强生态旅游开发,为保护区的建设积累资金。

天目山不仅是生态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场所,也是学校教学实习重要基地。据统计,来天目山进行教学实习的大中专院校70余所,每年有30余所的中小学来天目山举行各种科教活动。不仅生态资源保护较好,文化建设也上了一个台阶,天目书院,天目山诗书画院相继成立;生态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局设立了旅游科,加强了旅游的管理,整个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科研、开发三位一体,事业逐步完善。

天目山景区主打的是自然风光体验以及科教体验,天目山独特地自然风光是其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特别是其几人合抱,高耸入云的大树,更是让游人印象深刻。但是,由于其独特地山区地形,给游览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所以,景区应该考虑新的观光方式,或者重新规划旅游路线,使得游客观光更加方便。

27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3 灵栖临影 实习地区Ⅲ:建德灵栖洞景区

§3.1 实习区环境及路线

§3.1.1 实习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

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北纬29?13’~29?46’,东经118?54’~119?45’,东与浦江县接壤,南与兰溪市和龙游县毗邻,西南与衢州市相交,西北与淳安县为邻,东北与桐庐县交界。总面积2321km2。全境多山,属浙西丘陵山区,石灰岩储量丰富。区内属浙西山区,千里岗山系呈北东-南西延伸,最大海拔高度为1280.5m,一般海拔高度400~700m,相对高差达300~400m。全区略呈西部高,东部低。山谷深切,多呈“V”字形。仅南部边缘地势较低,为低山丘陵。

建德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7℃,最低-8℃,最高气温39℃,年平均无霜期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mm。

灵栖洞天据杭州市区190公里,位于白沙镇西南35公里的铁帽山麓,风景瑰丽,山、水、洞、石兼收并蓄,融为一体,拥有灵泉、清风、霭云三洞,总面积26000平方米。地质构造位置处于“浙西印支准地槽”的中段,属于石屏向斜构造。洞群发育于石炭纪黄龙组灰岩中,形成于8000万年至1亿年之间,洞内石钟乳景观已经历260万年左右。灵栖洞天位于铁帽山不对称向斜构造部位,北东翼陡,南西翼较缓。灵泉洞正好发育于向斜的核部,故洞内地层水平或近水平;清风洞发育于向斜的中部;霭云洞发育于向斜的近顶部,洞内地层向西南倾,倾角较陡。以水为长的灵泉洞,地下暗河冲刷与沉积作用;以风为长的清风洞,奇特的喀斯特溶洞现象;以云为长的霭云洞,洞顶为岩层底板,岩石崩塌堆积,这些都是观察的内容。

大慈岩在白沙镇东南25公里处的大慈岩上。大慈岩山形诡怪,五峰直冲云表,海拔692米,峰谷有瀑布下泄,南麓陡急险峻,有千级石阶盘旋而上,近山巅有大慈岩寺,建于1297年,号称“江南悬空寺”。大慈岩是自中生代侏罗纪晚期形成的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山体,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岩体主要是有大小不均的火山碎屑经较细的凝灰抽胶组成岩,在后期的地壳构造运动中断裂成陡崖,有巨大山崩块石堆集于谷底。大慈岩的岩层近水平状延伸,微向北倾斜。石林迷宫的情侣石断层、源口煤矿不整合接触面、大关山不整合接触面是主要的观察对象。

2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