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大纲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基础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代谢耗氧率,机体的代偿能力 5、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六章 应 激

1、概述:应激的概念,应激原的概念及种类 2、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1)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基本组成及效应。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基本组成及效应。 3)其他。

(2)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1)热休克蛋白:概念,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2)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主要构成及来源,生物学功能。

3)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 3、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1)全身适应综合征

(2)应激性溃疡:概念,发生机制(胃粘膜缺血,胃腔H┽内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其他)。

(3)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4)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 (5)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4、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七章 发 热

1、概述 发热的概念,过热的概念,生理性体温升高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发热激活物:外源性致热原的概念与种类,体内产物。 (2)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种类,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3)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调节中枢,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血脑屏障、终板血管器、迷走神经,中枢调节介质,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及其特点。

3、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1)物质代谢变化: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盐代谢。

(2)生理功能的变化: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3)防御功能改变:抗感染能力、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急性期反应。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治疗原发病,发热的一般处理。

第八章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1、细胞凋亡的概述

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2)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 2、细胞凋亡的调控

1) 凋亡信号:生理性凋亡信号 ,病理性凋亡信号

2)细胞凋亡信号的转导: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 3)细胞凋亡的执行 :,内源性核酸内切酶及其它 4)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2家族,P53 及其它

5)吞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识别与吞噬 :吞噬细胞凝集素()的作用,血小板反应蛋白()介导吞噬 ,磷脂酰丝氨酸受体的作用

3、细胞凋亡调控异常与疾病 1)细胞凋亡不足

这类疾病包括肿瘤、病毒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其共同特点是细胞凋亡相对不足,细胞群体稳态被破坏,导致病变细胞异常增多, 病变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功能异常。

2)细胞凋亡过度

这类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等。其共同特点是细胞凋亡过度,细胞死大于生,细胞群体的稳态被破坏,导致细胞异常减少或组织器官体积变小,功能异常。

4、调控细胞凋亡与疾病的防治

调控细胞凋亡的速率可防治各种疾病,目前人们正针对凋亡发生的各个环节探索各种防治方法包括:合理利用凋亡相关因素,干预凋亡信号转导,调节凋亡相关基因,控制凋亡相关的酶

第九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1)信号转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2)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 2、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机制 (1)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 (2)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 3、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1)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1)雄激素受体缺陷与雄激素抵抗征。 2)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 受体、信号转导过渡激活与疾病

(3)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肿瘤、高血压心肌肥厚、炎症及其他疾病。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概念与概述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1)原因

(2)条件:缺血时间,侧枝循环,对氧的需求程度,再灌注条件。 3、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自由基的作用 1)自由基的概念与类型。 2)自由基的代谢。

3)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4)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2)钙超载

1)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 2)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3)白细胞的作用

1)再灌注时白细胞激活。 2)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

4、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1)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心功能变化,心肌代谢变化,心肌超微结构变化。 (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脑再灌注损伤时细胞代谢变化、组织学变化 (3)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5、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1)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 (2)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3)消除自由基 (4)减轻钙超载 (5)其他

第十一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2、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血栓形成,止/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的概念、病因和诱因。

(2)的分型:按发生快慢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按代偿情况分为代偿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3)的发病机制:

启始环节:组织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促凝物质入血。

的发展:高凝期(血小板激活,微血栓形成)、消耗性低凝、继发性纤溶亢进。

(4)时功能代谢变化: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裂体细胞的概念。引起出血、微血栓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低血压或休克,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贫血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5)的诊断与防治原则:“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防治原发疾病,改善微循环,重建凝血与纤溶间动态平衡,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