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堂教学十项要求

一、 教务处严格查备课,不得出现漏课现象;严把备课关,备课部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

二、 教学目标(包括作业)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长)签字,签字后方可上课。要求一课一签,要求提前一周的备课量。

三、 课堂提问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堂课学生发言别少于10人。 四、 课堂上学生动口、动笔、动手时间不少于10分钟。

五、 教师讲授课不得超过二分之一的时间(小学不得超过15分钟)。

六、 学生课堂违纪,要求课后处理。课堂上批评违纪学生不得超过20秒种,避免矛盾激化,

不得因此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七、 下课前,对授课内容(围绕重点)要有总结(师生均可)。

八、 针对学生实际,留不同质量的作业,不增加学生负担,杜绝惩罚性作业(力求作业的

最佳质量)。

九、 下课10分钟和学生一起活动,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反馈。 十、 每节课后,在教案上总结一句话(成功或失败之处)。

一、 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沉和浮》单元: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

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热》单元: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时间的测量》单元: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地球的运动》单元: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五年级有五个班,每班学生人数均为38名左右。从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教学进度如下表:

五年科学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日期 3∕4——8 11——15 18——22 25——29 4∕1——5 8——12 15——19 22——26 29——5∕3 6——10 13——17 20——24 27——31 6∕3——7 10——14 17——21 24——28 7/1——5 8——12 内容 1单元1、2课 1单元3、4课 1单元5、6、7课 1单元8课、机动、单元复习 2单元1、2课 2单元3、4、5课 2单元6、7、8课 机动、单元复习、机动 3单元1、2课、机动 3单元3、4、5课、 3单元6、7课、机动 3单元8课、机动、单元复习 4单元1、2、3课 4单元4、5课、机动 4单元6、7课、机动 ——--------------- 4单元8课、单元复习、总复习 总复习 总复习 节数 2 3 3 3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备注 妇女节 清明节 劳动节 儿童节 端午节 农忙假

20 15——19 期末考查 第一单元

沉和浮

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比同体积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6、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4、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5、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6、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7、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8、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9、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4、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能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5、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 6、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7、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8、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9、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课时:八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