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潜山县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3年潜山县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卷分析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3)题为改病句题。很多考生未能修改出的是第①题的第一空,不知“原因是??引发的”为句式杂糅或叫语意重复,删去其一即可。

第②题也有写成“把[B]与[A]调换”,这也是对的。

随着语法知识的淡化教学,我们注意到近年来的改病句题难度越来越低,以致到现在这种某句哪错了、应怎么改,不少考生理不出头绪。

(二)阅读

本卷的阅读理解[一]为说明文《西塘古镇》。

第5题:(一)有分成五个部分的,如“③//④//⑤//⑥⑦//⑧⑨”,考生脑中或许认为四部分要用四个隔线,殊不知隔成五部分了。有分成三部分的,如“③//④⑤//⑥⑦⑧⑨//”,此种情况的考生或许未注意到划在最后的线是无用的。甚至还有分成两部分的。这些都是未注意审题所致。

(二)也有未按要求划成单线“/”的;还有在最后划了多余的线,即“??⑨//”或“⑨/”,只要前面分得正确,此种情况都算对了。

第6题:古桥“数量多(或‘河桥密布’)”的特点和廊棚“规模大”的特点答出的不多。

第7题:(一)错答成“举例说明”、“道理说明”,把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混为一谈。 (二)答成“设问、说明”的,把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说明方法相混淆。 这暴露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学科,一门学问,它最小的细胞就是由概念术语组成的。语文学科,像初中生要掌握的“5种表达方式、10种(常见的有6种)说明方法、8种修辞手法、4种论证方法以及写作手法”等等概念术语是避免不了的。考生概念的混乱是教师平时教学中不够重视纠正造成的。

第8题是考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目,说说“两个‘仅’字的表达效果”。此题“暗藏杀机”。两个“仅”都是突出了石皮弄的狭窄。有的考生答成“一个突出强调了石皮

弄的宽,一个突出强调了石皮弄的窄。”殊不知,石皮弄,“宽处仅1米”,宽处也是狭窄的。还有不少考生多答了“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此话也是正确的。

此题,还涉及到当下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阅读理解概念化、公式化”。答案分为几步,如:第一步某词好不好;第二步某词是何意;第三步如去掉某词就与实际不符;第四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说,阅读理解是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怎能用什么公式来统一解决一切呢(上海师大博导王荣生教授语)?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造成学生思维的机械和僵化,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下降和语文素养的降低,不利于学生终生发展。

第9题,此题得分率较低。不少考生简单地把“势”理解为“地势”、“地理环境”;把“事”理解为“做事”,至于什么样的地势或地理环境?做什么事?却不能根据原文来具体回答了。

本卷的阅读理解[二]为散文《远去的乡村》。写景抒情的散文,课本中出现不少,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深厚,应该深得考生喜欢。但答题时,容易思考浅薄,抓不住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0题,有一定难度,因为其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概括,二是仿写。答题时,需要抓住④⑤⑥段中所描写的乡村富有诗意的景物,仿照“童年的蛙声”“稻田的荷香”的句式,用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但有不少考生答成了“它在朱自清的《春》中”“它在清风明月里”等等偏离文本、仿写有误的答案。

第11题,题目中的“感悟”,在这里就是表达作者对“土地”一种思考,在表达方式的层面上来看,就是一种抒情或议论。由此可见,“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是“我”摔跤时的感悟,“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则是写“我” 听豆荚炸裂声时的感悟。不少考生不注意题目要求的“用原文中的话回答”,用自己的话概括,适得其反。

第12题,不少考生找到的修辞手法只有“排比、拟人、反复”中的前两种,“反复”

没有答出来。从整体来看,运用了拟人手法,“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 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这样就构成了排比。而“一行一行”等也构成间隔反复。先要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说明其表达效果。

第13题,有的考生没有结合语境,没有将词语的意思与在特殊环境中的意思结合在一起来回答。有的查字典,写“固执”的本义是“坚持己见,不肯改变”,是贬义词。但在这里,写的是父亲一生(“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对乡村的热爱与眷念(“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感情色彩呈褒义的。同时,该词也强调了“我”对父亲的感情。此题失分率较高。

第14题,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有的考生缺乏阅读文章要有整体感知的能力,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提炼文章的内涵。结合全文可知,“远去”指的是消亡,“乡村”在这里指的是乡村那诗意般的生活。另外,再结合本文的主旨(思想感情)来分析。此题6分,要注意分几个小要点来回答。

本卷的阅读理解[三]是课内文言文《三峡》。整体得分率比前两个现代文阅读要好。 第15题,有考生平时缺乏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考试又不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甚至依赖《新华字典》来求解,写的答案不准确。这5个加点词,涉及对文言重要虚、实词的理解(如“溯”“故”),也包括通假字(“阙”)、一词多义词(如“素”)、古今异义词(如“属”)。今后要切实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

第16题,有的考生不遵循翻译“信”“达”“雅”的原则,没有将词语的意思落实到位。如第(1)小题中,“奔”指的是奔马,第(2)小题中,“清荣峻茂”每字都表示一个意思,应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第17题,有的考生随意填写了两个词语,不符合题目要求。要找出前文中写猿声的语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在此基础上,从该句中提炼出能概括“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的两个词语“凄”和“哀”。 第18题,有的考生以为文言文出自课本,很熟悉,不按照题目要求认真阅读分析原

文,凭印象答题。第一问:第①段写山的有两句话,第1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的是山连绵不断,表明山多;第2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的是山遮天蔽日,表明山很高。第二问:第②段写水,也有两句。第1句中“夏水襄陵”的意思是“夏天水位涨上丘陵”,表明水势好大。第2句中,驾船速度之快,从侧面烘托水势之急。 (三)写作

2013年安徽省中考作文沿用了2012年命题特点,继续采用了半命题的形式。所不同的一是今年是出现两端、填写中间的格式,与去年出现后面、填写前面的格式略有变化。二是2012年是以“ 在其中”为题,可以从“趣”、“美”、“情义”、“做人”中选填,也可以填其他的词语,而2013年只能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不能补写其他的词语,体现了开放中又有限制的原则。

要写好这道中考作文题,要注意如下几点: 1、分析题意,确立重点。

“那段 的日子”,题目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日子”,就是日常的生活,体现了写人记事的特点。“那段”是一个时间段,生活中的一段横截面,时间跨度也很宽泛,既可如走亲戚中或旅行中的三五天、夏令营活动的一个周,也可以是整个暑假,甚至多到整个幼儿园阶段或小学阶段,因为对于人生来说,这也只能算其中的某个阶段,因此也很自由。值得注意的是“那段”,是过去式,而不是“这段”,现在进行时,更不能写成未发生的、想象性的,因此要写成回忆性的。

“温暖”“自由”“孤单”“烦心”这四个词语,才是写作的关键词,是构思立意的核心,也是选择材料的出发点。无论选择哪一个填空,都是作文的重点。“温暖”是与寒冷相对的,体现美好的情感、温暖的感受,是积极向上的情愫。“自由”是与“限制”、“约束”、“管教很严”相对的,是一种突破现实生活中的约束而产生的对自由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