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浅析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浅析舒伯特《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D821)》

一、 创作背景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3)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虽然舒伯特逝世时只有31岁,生前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是舒伯特晚期的经典之作,是一首相当优美的奏鸣曲,曲中那时隐时现的忧郁气氛,使此作品具有一种唯美优雅的格调。

1823年,维也纳著名的吉他制作家约翰·乔治·施陶费尔制作的吉他型大提琴(也被称作the Bowed guiter,bogen-guitarre,guitarred’amour,guitarre-violoncell)是一把带音品的、用琴弓演奏的六弦乐器。舒伯特得知后很感兴趣,并于1824年11月开始为此创作这首3个乐章的奏鸣曲,即如今我们听到的《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Sonata for Arpeggione D.821)。因为演奏这种乐器十分困难,所以这件新问世的乐器并未取得当时的演奏家们的喜爱和认同,然而舒伯特的这一作品却深受人们喜爱而流传至今,成为经典名曲。此曲也是这件乐器的唯一一部作品,若无此曲,这一乐器可能已被世人遗忘。过了这么多年,“阿佩乔尼”这种乐器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最常演奏的是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古典吉他,大多数人也只是因为这首奏鸣曲才知道曾经存在过的这种乐器.本文以中提琴演奏的曲子为研究对象。

二、 作品分析

在这首的中提琴作品里面,舒伯特依然沿用了古典乐派规则的曲式,不受拘束地刻画出乐思与感情,曲中洋溢着舒伯特的风格。调性与和声的细腻色彩营造了多变的气氛,对比的音乐个性也形成了自然流畅的张力起伏;民谣式的歌唱旋律不断瞭绕前进,让每个乐句都增添了无尽的韵味。整首作品一起呵成,而且经常重复以前的音乐动机,像是影子般地相互呼应,提升了整首乐曲的一致性。

本曲的基本句法明确清楚,乐句与乐段的长度比例适宜,使得这首作品具有均衡之美感,有没的旋律更把细腻而微妙的情趣传达的丝丝入扣,

本首曲子一共包含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标准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则是优美的二部曲式,不间断的连接引入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的终乐章。整体来说,这首创作的技巧展现较为温和不激烈、音乐表达的笔触精巧而优雅,并不是在探求音乐性的深度,但温柔抒情的第二乐章确实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而第一乐章深思冥想的主题也与同年的作品a小调弦乐四重奏D.804遥相呼应。

本文将以表格的配合,出个乐章结构梗概,再依序以文字解说,分析各主题与主要段落之脉络,以及音乐素材的运用。

调式 a——C F-d-F-a A-e-a a E-e-E-#C-E e-E-e-C-E-e-E A-d-A E a-A 乐章 一 速度 中庸的快板 曲式 奏鸣曲式 拍号 4/4 结构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尾声 二 慢板 二部曲式 3/4 第一段 第二段 三 稍快板 回旋奏鸣曲式 2/4 A-B-A C B-A (一) 第一乐章

整首乐曲由钢琴在a小调上开场,奏出第一主题优美而略带惆怅的旋律,在第六小节出现了含蓄而别出心裁的拿波里六和弦(Neapolitan sixth)持续九小节后,传递

给中提琴主奏再次唱出第一主题,而钢琴则转以八分音符和弦音安静地在一旁陪伴。乐句在第十七小节稍作扩张到E音,使由琶音下行渐弱至PP音量,而后逐渐爬升至第22小节之“fp”强调音,成为第一主题中的最高音;随后即进入连接部。第22小节至39小节的连接部中包括了两重调性:前半部分保持在第一主题延续而来的a小调,而音型则来自第一主题中第三到第四小节的半音动机;后半部分则是宣示般地以属七和弦的分解音型,干脆利落的转成快活的C大调。

第二主题相对于第一主题的优美歌唱,具有活泼轻快的性格,旋律的十六分音符跳跃和钢琴的伴奏音型加强了俏皮的节奏律动,并且维持在关系调C大调上。在在第40到63小节之间,第53小节重复了第二主题,而两次主题之间,则由富歌唱性的四个小节衔接。

第二主题之后的小尾声自第63小节到72小节,从中音域跳至高八度音域,最后中提琴以五个和旋的拨奏作为结尾,同时反复记号的最后一个和弦也为接下来的展开部做准备。

展开部的第一段是这首作品中少见之处,由钢琴担任主旋律,而中提琴一拨奏分解和弦的琶音作为伴奏;钢琴的右手旋律轮廓,前六小节其实是来自乐章开头的原形,在此处改为温暖迷人的F大调。然后温暖的F大调之维持了五个小节,随即被猛烈的d小调属和弦所击破(第79小节),迈向第二段。

第87小节开始了展开部的第二段落,取自呈示部第二主题的节奏与音程形态,只是改在d小调上呈现。

行至第95小节,运用中提琴旋律的三个持续长音,在钢琴部分作和声的转变化解了紧张的小调气氛,并且在此回到了F大调的欢乐之中

第105小节,舒伯特又一次使用他擅长的做法,在旋律的长音中由伴奏的钢琴进行和声转换,二钢琴的左手部分再次取用呈示部第二主题的素材,直到第111小节起,保持了十四个小节的E大调和声,其实就是等同于a小调属和弦,这一强烈地指示着即将回到主调a小调。

再现部的出现从第124到188小节,大致上与呈示部相同,只有几出细微的改变:第132小节中提琴改以分解和弦取代了呈示部第17小节的单音。另外,第24小节中本由中提琴奏出的旋律由钢琴在138小节奏出,并顺势转到e小调上进行。

再现部的第二主题(第157小节)在A大调上展开,相对于忧郁的主调a小调,此处显得光彩明亮而又有生气。

最后的尾声部分从第188小节开始至结束,旋律回到了平缓哀愁的a小调,仿佛回忆似地以附点节奏唤起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分;结束前一厚重的主和弦为交会,中提琴与钢琴以反方向分别往顶点与底点消逝,却又突然回头,一两个坚定有力的和弦告终。 (二)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本首奏鸣曲最温暖优美的抒情乐章,平静的3/4拍子,采用二部曲式即两段体的形式,分为第一段与第二段:前者的开头部分使用和弦音的琶音音型,后者则使用邻近的音阶形态。

第二乐章由钢琴弹奏E大调的三小节分解和弦导引为开端,然后转交给中提琴奏出平静美丽的八小节旋律(4-11小节),这是第一主题(A);第12小节进入e小调的第二个主题(B)。主题A与主题B都是整齐的八小节乐句,前四小节结束在属和弦上,后四小节则以前四小节动机为基础,两者形状有所相似。

第20小节回到主题A的旋律素材,用mf的力度奏出使之变得更为肯定,并且在第26小节转变和声为升C大调的属和弦,并自此延伸出七小节的乐句(27-33);主题A也形成了4+3+3+4(小节)的对称句型。

第34小节开始,进入本乐章的第二段e小调主题(C),五个小节之后又回到E大调。

第42小节起是主题C的变形C’,第48小节对照主题C的相同地方(第47小节),中提琴提高了三度。另外主题C’的第八小节(第49小节)亦是下一个主题(D)的起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