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诗画关系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画诗画关系研究综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画诗画关系研究综述

作者:于欢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9期

摘要:中国画诗画关系在中国绘画研究中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对历代以来对中国画诗画关系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认为诗画结合成因和艺术效果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中国画所体现的语图关系的特征以及诗画结合的艺术效果是目前的研究重点,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是研究的主要依据。本文认为,除上述宏观角度的探讨外,要了解中国画诗画关系的内在规律,还需识解中国诗画的认知加工过程,分析语言和图像符号对于画作整体意义构建。因此本文提出从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微观视角分析诗画结合现象是中国画诗画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字:诗画结合;认知视角;语图关系

与西洋画不同,中国画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中国画发展到元明时期,逐渐出现画上题诗的现象,诗画互相走近,结合。关于这一现象,历来讨论颇多。本文对自古以来关于中国画诗画关系的论述进行梳理总结,认为关于诗画结合的研究主要存在于哲学,美学,文艺学和艺术等领域,并提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索诗画关系的新视角。

关于诗画关系的讨论自宋代以来就已开始。当时讨论主要围绕着“无形画”“有形诗”等论断讨论进行。主要代表人物有郭熙、欧阳修、孔武仲、张舜民、释德洪觉范等人。此外,苏轼提出“诗画一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看法。

近代以来,对于中国画诗画结合的讨论融入了西方文艺理论中关于诗画关系的讨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滕固(1921,1930)、朱光潜(1932)、宗白华(1943,1949,1959)、钱钟书(1948,1962)、徐复观(1965)等。讨论主要关注诗画融合的美学体现、诗画本质、诗画一律的问题。滕固(1931)认为书与画的结合大多是技巧和表现手段(工具)的相近,而诗与画的结合在与内在本质。朱光潜(1932)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说”进行评论,认为莱辛忽视了艺术对媒介的征服。宗白华(1943)肯定诗与画统一的同时指出,物质条件使诗与画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受到局限,但通过相互交流交浸就可以达到圆满结合,也就是“艺术意境”。 钱钟书(1948)在创作层面分析中国诗画差异,认为诗有比画更广阔的表现面。徐复观(1965)着眼于诗画融合,指出,“魏晋时代玄学对自然的新发现为两者的共同根据,共同的连结点”,“但这只是精神上、内容上的连结点”而从形式上的融合是由擅长诗、书、画的文人完成的。诗画融合由内在精神的融合开始,再到精神意境和形式上的全面融合。

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诗画结合的讨论集中在诗画结合的社会、历史、哲学、思维方式、技法、主题等方面的原因。主要代表研究有伍鑫甫(1979),白祖诗(1982),张启成(1983),任秉义(1985),李亮(1986),曾景初(1989),启功(1999),东方乔(2002),刘定强(2006),刘晔(2004),徐水平(2012),李彦锋(2010),李彦锋(2012)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