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商

——徽商在安徽历史物流中的活动

徽商是我国十大商帮之一,从实力上来看可以与山西商帮相抗衡。是安徽历史上物流活动的主要体现。傅衣凌先生解释:所谓徽商,盖指以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的商人。主要包括徽州地区的歙县、祈门、休宁、绩溪、黟县五县以及与之相邻的江西婺县。多数学者认为,徽商始于南

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嘉靖,清代乾隆 达到鼎峰,至嘉庆、道光年间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 形成背景

徽州自古以来,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商帮:徽商与晋商皆处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必须另谋他路。这种生存条件劣势造就了他们只有华山一条道:经商。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南宋初期即有徽人为经营茶、墨、纸、木“行买四方”的记载,

明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人从商增到 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其实,徽州人通常十二、三岁就要到城里当学徒。因为徽州地少人多,迫使农民从事其他劳动,嘉庆《徽州府志》 就指出:徽人“善仪容,有口才”,“善识低昂,时取予,以 故买之所入视帝郡倍厚”。

二.活动范围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 三.主要活动

徽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其东北达于金陵、扬州等商业、盐业极为发达的城市,其西与瓷都

景德镇接壤,闽赣各地的茶叶、木材及瓷器,取给都很便利。其东连接苏、杭太湖流域,纺织、丝绸极为发达。江南一带的粮食、棉花、铁矿可通过长江水路,销往全国各地。徽州商从充分考虑和利用了优裕的地理位置,在江南各地的大小城市或商或贾,经营范围广及丝绸、棉花、染料、棉布、粮食、木材、食盐、铁器等多方面,而以“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

其中在这主要介绍徽商在粮业、盐业和茶业上的物流活动。

1.粮业是徽商最早涉足的行业,远在盐业和典当业之前。徽州的

地貌不利于产粮,口和耕地的矛盾由来以久。要解决吃饭问题,必须从外地贩粮入徽,粮业由此产生。徽商贩粮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外粮贩入;第二阶段为外进外销。 由于缺粮,徽州时常闹饥荒,就是丰年也是“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因此粮价在当地是很高的,这样贩粮就有利可图。而且,官方也确实需要商人贩粮,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徽商奔波四周各地,源源不断的将粮食运入徽州。到了明朝中叶,徽商的贩粮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当时产业出现了分工,经济作物的生产和粮食生产脱离开来,“湖广地区”成为当时我国的产量大户,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当时的江浙地区,侧重于桑蚕的养殖,粮食主要靠外地贩入。西粮东运就成为当时的经济现象,徽商在这支运粮队伍中异常活跃。他们一方面继续把粮食运回徽州销售,另一方面更多地参与沿江粮食贸易,从四川、湖广、江西等沿江区域采购大米运到江浙一带销售。徽州的粮商信誉很好,获得了许多当地地方官的信任,每逢灾年,地方官常常委托徽商到外地采购粮食。除了专业的粮商,有的其他行业的徽商还兼营粮业。

盐业、典当业、木业等行业徽商的出色经营,形成了徽商垄断局面,而在粮业,徽商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们从业早,行情较其他商人熟;资金足,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徽州粮商或原本就是盐商或典当商,资金雄厚,一次就可购买数万斤、数十万斤的粮食,规模效益明显。 2.盐业

弘治五年(1492),明政府实行了开中折色制度;商人向盐运司交纳现银即可办引销盐。这些变化使行盐的商人可免赴边纳粮之苦,给徽商经营盐业带来方便。所以从这以后,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两淮盐场产盐最多,盐利最大,因而也就成了徽商竞趋逐利的地方。

万历时,徽州的黄、汪、吴诸族在扬州业盐致富的人很多。他们拥资多达数十万以至百万,且以“盐策祭酒甲天下”而名闻海内。这时山、陕商人虽也纷纷改边商为内商,奔赴扬州与徽人争利,但他们远离故土,力不从心,其地位也不得不屈居于徽商之下了。万历四十五年(1617)明政府为疏销积引,推行纲法,规定将盐场商人所持旧引分为十纲,编成纲册。每年以一纲行旧引,九纲行新引,听商人据纲册为窝本。 每年派行新引时,都以纲册所载各商持引原数为依据,册上无名者不得参加。其他盐场的做法大体与此类似。当时徽商在纲册上已占优势,于是随着纲法的依靠,

他们把持两淮盐利的特权便固定下来。所以从这时起,直到道光十年(1830)改行票法之前的200余年中,可以说是徽州盐商的极盛时代。这时在扬州的徽盐商中,继黄、汪、吴数姓而兴者又有江、程、徐、郑、曹、宋、鲍、叶诸族。他们或为场商,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卖给运商。 他们利用贷本取利、压价收盐等手段盘肃灶户。有的场商还招募盐丁,自行生产,牟取厚利。运商则专事办引销盐。他们以极低的场价购买食盐,运至销盐口岸高价发卖,获利最大。当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徽商凭恃其雄厚财力,把该地行盐的权利控制在自己手里,使之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的财源。 3.茶业

徽州山区盛产名茶,尤以休歙所产的松罗茶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宋元以来,徽就已开展以茶易米的活动,以补当地粮食的不足。明清时期,徽州茶叶的销售

大增。于是茶叶贸易遂成徽商经营的“巨业”,徽人中也出现了不少“世守其业”的专业茶商。

歙人许承尧的先世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就已远赴居庸关从事贩茶活动了。此后徽州茶商在北方日趋活跃。清朝乾隆时,徽人在北京开设的茶行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在汉口、九江、苏州、上海等长江流域的城市中,几乎到处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动。浙江乌青镇的茶叶店几乎全是徽商开设的。为了扩大货源,徽商底盘在外省他乡采购茶叶。清朝在江西发放茶引,征收茶课的事务大部分都交由徽商办理。

明清时期继续推行“以茶治边”的政策。为了严格管制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茶叶的产、运、销,官府实行招商中茶之法:或令人向边塞交纳银米而酬给茶引,或令人运茶至茶马司,以一部分纳官,另一部分归商人自卖。徽商在这种中茶活动中也十分活跃。

徽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带动了安徽历史物流的发展。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并为安徽以后的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开通了安徽与外界的通商渠道。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