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学期开学考试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二语文试题(火箭班)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7-2018学年上学期开学考试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二语文试题(火箭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林州一中高二火箭班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爱是中国人心灵家园的基石

董卫国

仁爱精神可从两方面理解

曾子把孔子自言的“吾道一以贯之”诠释为“忠恕”,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自己也说“忠恕违道不 ”,此处的“道”,自然是仁道。古代注疏说:“中心之谓忠。”所谓中心即内心,意即保持内心端正真诚的道德情感;“如心之谓恕”,所谓如心即如同己心,意即像感受自己的内心一样来体量和感通他人之心。忠恕是一体互通的,做到忠时,自然能够表现为恕;没有忠的功夫,恕亦难以维持。换言之,当人心消除偏私之心和固执意见的遮蔽,回归于其自身真实的状态,自然能够以一体同爱之情来感通万物。此即孔子所崇尚之仁道。所以,从根本上说,仁爱的精神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就是排除私心与偏见之遮蔽,从而保持内心情感之真诚无妄,表现为修养的功夫就是“克己复礼”,亦即忠道;其二就是能够同情于他人他物,保持感情之敏锐,防止心灵麻木,表现为修养的功夫就是“仁者爱人”,亦即恕道。这两方面一体互通。

忠恕虽然并非仁道之全部,但是作为践行仁道之方法,仁的精神恰恰就在忠恕之中。其中,忠是体,恕是用;忠是本源,恕是表现。现代人往往仅仅注重从爱来理解仁的精神,却忽視了本源。失去了内心的端正和清明,爱的感情就容易导向泛滥。儒家的仁爱精神,从根本上说,是本源于真心本性的一体同爱之情。这种一体同爱之情,必须以内心的端正和真诚为前提。相应的,对仁爱精神的培养也应从两方面落实,一者,培养敬畏精神,注重端身正己的态度;一者,培养敏锐的同情心,防止道德情感的麻木。

仁爱是有秩序有层次的

爱虽然是仁的基本内涵,但此爱并非抽象笼统之爱,而是在现实人伦世界中有秩序、有层次的爱。仁爱之发端 于孝悌亲亲之情,《论语》认为孝悌是“为仁之本”。现代有人批评儒家的孝道,认为孝道具有狭隘性,不及某些 所倡导的博爱。其实这是莫大的误解。儒家的

仁爱精神绝非没有博爱,相反,恰是以博爱为旨归的,且这种博爱更为圆融,更容易落实。孝道与博爱并不矛盾,相反,两者一体互通,是本与末、源与流的关系。早在战国末期,孟子批评墨家之兼爱思想,即充分地阐明了这个道理。孟子批评墨家之兼爱,但并非反对博爱本身,而是认识到墨子所倡导的无差等之爱的内在矛盾。所谓无差等的兼爱,貌似令人向往,却违逆人的本心真情。所以,墨家提倡兼爱的逻辑最终导向了功利主义,所谓“爱人之父,人亦爱其父”。这样反而失去了博爱的真实源头和情感基础。

儒家则认识到,孝悌亲亲之情源于生命之自然连续性,由此,人最容易流露自己的本心真情。以此为源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自然能够有博爱之落实。相反,失去了孝悌爱亲之情,鼓动人们超越所谓家庭局限去平等地爱所有的人,这看起来似乎合理,却违背人之常情,往往流变为一种极端的集体主义。儒家所强调的孝悌爱亲之情,恰是一切伦理教化的根基,所谓“因亲以教爱”。时至今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依然是深入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伦理思维。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9月20日第10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把孔子讲的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大道诠释为“忠恕”,孔子自己也说“忠恕违道不远”,据此可推知:孔子承认“忠恕”即是他的仁道。

B.仁爱的精神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是排除私心与偏见,保持内心情感之真诚无妄的忠道;其二是情感敏锐,同情他人他物的恕道。这两方面是一体互通的。C.忠和恕二者的关系可描述为:忠是体,恕是用;忠是内核,恕是表现形式。忠是本源,内心忠,自然能够表现为恕;内心不忠,恕亦难以维持。

D.仁道不只包括忠恕,但是忠恕却是践行仁道的方法,仁的精神在忠恕中得以体现。对仁爱精神的培养应从两方面落实,即注重端身正己的态度和培养敏锐的同情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仁的基本内涵是爱,这种仁爱是落实到现实人伦世界中的有秩序、有层次的爱,而不是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抽象、笼统、不切实际的爱

B.墨家主张无差等的兼爱,貌似令人向往,却违逆人的本心真情。失去了孝悌爱亲之情,鼓动人们超越所谓家庭局限去平等地爱所有的人,这看起来似乎合理,却违背人之常情。 C.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站在仁爱是现实人伦世界中的有秩序、有层次的爱的立场上,批评墨家的无差等之爱,但这并非反对博爱本身。

D.儒家的仁爱精神是以博爱为旨归的。这种博爱更为圆融,更容易落实,因为儒家的博爱“把别人的老人看作自己的老人,把别人的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儒家的孝道具有狭隘性,不及某些宗教倡导的博爱。其实儒家仁爱精神是以博爱为旨归的,且孝道与博爱一体互通,孝道是本是源博爱是末是流。

B.儒家的仁爱精神,从根本上说,是本源于真心本性的以内心的端正和真诚为前提的一体同爱之情。如果失去了内心的端正和清明,爱的感情就容易导向泛滥。

C.爱虽然不足以括尽仁之内涵,但仁以爱为基本表现形式。仁既非抽象的知识理论,远离人们的生活,也不是空洞假设,而是表现于人的情感生活之中。

D.墨家倡导无差等之爱,反对人们有孝悌之情,这违逆人的本心真情,失去了博爱的真实源头和情感基础,所以,墨家提倡兼爱的逻辑最终导向了功利主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王蒙“我有光明的底色”

上官云 面对困难不绝望

王蒙出生于1934年。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开始,到《青春万岁》《布礼》《活动变人形》等,王蒙的作品与当代中国社会如影随形,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1956年,在洋洋洒洒20多万字的《青春万岁》还在修改之时,那部名噪一时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率先出版了。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王蒙高调跨入文坛,随即陷入争议漩涡。1963年,王蒙来到新疆,一住就是16年。

在外人看来,生活条件变得艰苦了。但王蒙始终认为,就是这个比较困难的时间段对他来说仍然有许多正面的东西,比如说扩大视野、甚至是锻炼身体等。少年时代的王蒙身体非常差,疾病连连,“有人说我能活到30岁就不容易了”。乐观的心态支撑王蒙坚持下来。他学会了做饭、磨面,甚至在五七干校的时候还当过炊事员,无论如何艰难,从来没有悲观到彻底垮台的境况,“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只要自己不垮,别人是搞不垮你的。这也可以用到我身上”。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少年时代,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使我们对国家、民族,对自己的生活与未来充满了一种光明的期待。”这种期

待构成了王蒙生命中光明的底色,同时,他也有一种来自对自身为人、智商的自信,“即使在最国难的时候,我没有绝望过”。

视写作为中心

在新疆的10多年,王蒙的写作受到了一点影响。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那段时间内,他几乎没有什么作品出版。王蒙坦率地承认,那会儿对写作在短期内是没有抱什么希望的,“但是喜欢写作的人有个好处,一切的经验对他都是有意义的。有好事儿当然高兴,遇到不好的事儿,有无奈、悲哀,但也‘不糟践’,你的人生和历练是不会糟践的”。

“另外,在我人生的历练上,有城市生活也有农村生活;有首都生活也有边远地区生活;有汉族生活也有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经历。这都是用黄金也换不来的。”王蒙的话给自己的经历做出了最好的注解,“越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越要给自己找到正面的东西,给自己寻找正能量,让自己能以阳光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各种遭遇”。

回到北京后,王蒙担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开始连续发表作品:长篇、短篇??令人目不暇接。那会儿,他已经是一个年过40的中年作家,并在随后的时光里历任《人民文学》主编、文化部部长等职,工作愈加繁忙。但他的创作生命却仍然是青春的,他的作品数量与质量,让很多年轻作家望尘莫及。

“写作仍然是中心。那么多的生活面儿呢,给了我写作的资源,给了我精神的力量。”提起那些成就,王蒙淡淡地回答,“至于在乐观不乐观这个问题上,没什么可商量的。不乐观,那您能选择什么呢?”

“萌萌哒”的学者

熟悉王蒙的人都知道,他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并不比年轻人差。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对“神马”等一些网络流行词都了如指掌,喜欢调侃。

熟悉新生事物,也关注传统文化。在对生活进行文学式浪漫表达的同时,王蒙还是一位学者,从近年起,王蒙开始研究老庄之学、研究《论语》。“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不可能都学者化。我提倡作家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准,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懂外语,懂得自然科学,希望更多的作家认真读一些书。”

在王蒙看来,传统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优化人心,“使人心多一点善良、道德,多一点君子斯文,少一点野蛮,少一点小人的毛病,社会就好了”。当然,王蒙也认为,这种传统文化要和新文化结合,“也得跟全世界的先进文化接上茬儿”。同时,王蒙对文坛的现状也颇为关注。他认为,现在(文学)内容多样,那种消费性、娱乐性的东西比过去更多,同时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