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防火对策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文物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防火对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镇姜氏祠堂因供神香烛引燃可燃物发生火灾,造成10人死亡,6人受伤。

6、雷击起火,占火灾起数的7.69%。例如我区的仙公山海拔有700多米高的双髻山上,建筑群屋体高大耸立,周围古木参天,接触点高,木质干燥,地处雷击多发区,极易引起雷电火灾。1957年7月31日15时40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十三陵长陵恩殿遭受雷击起火,1人死亡,4人受伤。周恩来总理闻讯后,命令加强古建筑防雷工作。

7、生产用火。2004年6月20日凌晨2时30分,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西配殿失火,此次火灾是由于街道办事处将大殿承包给个人生产服装导致变电箱走火引发电气火灾。

除此以外,因外部的火灾蔓延引发古建筑起火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古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往往位于深山茂林之中,因此一旦古建筑周围的森林发生火灾,必将严重威胁到古建筑本身的安全。 三、古建筑案例分析

案例一:京700年护国寺毁于大火

护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原为元朝一丞相故宅,初名崇国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

勒修缮此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现仅存金刚殿以及西配殿等10处建筑遗存。

火灾回顾:2004年6月20日凌晨2时30分,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西配殿失火,经历了700多年风雨的西配殿在大火中部分焚毁。

火灾起因:街道办事处将大殿承包给个人,一对夫妇在殿内开起服装厂,并雇了多名工人,平时吃住、工作都在殿内进行。凌晨2时30分许,服装厂变电箱走火引发电气火灾。

火灾现场:烧烤师傅挨家敲窗叫醒梦中人。 救援阻碍:西配殿被包围在平房中间,两边的胡同非常狭窄,消防车无法进入。消防队员只好从两个胡同里铺设300多米长的水带进行灭火。水带还没有连接完毕,西配殿房顶和房檐已开始大面积坍塌,屋顶的椽子被烧断后往下掉落。

火灾教训:由于历史的问题,护国寺遗留的大殿都淹没在民居中。周围的民房跟护国寺的古建筑很不协调。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考虑恢复历史的格局,避免民房对古建筑的破坏和侵蚀。

整改方向:古建筑要安装火灾报警系统。

案例二: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

750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火灾回顾:1987年8月24号11点25分左右,有人员在院内巡逻,发现御花园的东边有味儿,就赶紧去查,隐约的发现那里有火光,巡逻的人赶紧用报话机报告警卫队长,保卫处的值班人员赶紧携带灭火器赶赴现场。 火灾起因:遭受雷击引发火灾。

建筑特点:建筑很高,起火点又在顶部,小的灭火器射程比较近,也就很难扑灭。这座宫殿原来是乾隆皇帝鉴赏书画的地方,所以这所殿跨度大,室内空旷。

火灾损失:损失了20多万元,这个损失是相当大的。要知道古建筑的80多平方米,毁的都是历史古迹,其价值是难以用经济来衡量的。

经验教训:紫禁城作为皇家园林,体现了建筑方面防火最高的技术。建国后故宫博物院里还安装了很多现代化的消防设施,如火灾报警器,自动灭火设备,新中国为了防雷在故宫里安装了大量的避雷针,故宫里还常驻着消防队。这些措施让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对以上两个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火灾,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显然是重点。

四、文物古建筑应采取的防火对策

根据近期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北京、福州等古建筑

发生的火灾来看,我认为要保护好这些无价之宝,必须坚持“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做到组织落实,制度严密,措施得法,施救有效,具体有以下几项措施:

1、提高认识,建章立制。建议区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加强教育培训,举办一至两期消防安全培训班。重点对文物古建筑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预防火灾的方法、发现火情的处理及灭火技能等,从而提高大家对做好文物古建筑消防工作的认识,有效增强预防火灾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2、建立组织、明确责任。《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3、经常进行防火检查,积极整改火灾隐患。消防部门应联合文物、宗教、旅游、规化等职能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几次大检查,建筑管理单位内部也要不定期地开展自检行动,防火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采取当场整改、逐步整改、限期整改的办法,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要加大对村民、游客等群体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群众消防意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