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通信系统的分类:

二、交换系统 三、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是基础,综合化、个人化是目标,宽带化、智能化是实现的主要手段。

四、因特网

第三章 信息行为与信息交流

第一节 信息需要与信息动机

一、信息需要的产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信息需要,就是人们在从事各项实际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 信息需要的特征: 1、信息需要的广泛性 3、信息需要的发展性 2、信息需要的社会性 4、信息需要的多样性

二、信息需要的结构分析

1、信息需要的层次结构 1)信息需要

2)认识到的信息需要——信息需求

3)表达出的信息需要——现实的信息需求 4)向信息服务机构提出的需要——信息提问

9

2、信息需要的内容结构

1)对信息的需要:对信息内容、信息类型、信息质量(准确、可靠、完整、全面)、信息数量(适度)的不同需要

2)对信息服务的需要:对信息服务方式、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的需要

三、各类用户的信息需要特点

1、管理决策人员的信息需要 4、企业用户的信息需要

2、科研人员的信息需要

3、工程技术人员的信息需要

管理决策人员的信息需要:管理决策人员指在各级各类机构中负责战略规划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的领导和上层管理者,他们信息需要的特点是:

1)、信息内容综合广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预测性的涉及决策对象内外各方面的信息; 2)、对信息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对信息的简明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要求都比较高; 3)、一般依赖正规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且要求信息服务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时性。

四、信息动机的形成与转化

信息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信息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1、内在条件,即信息需要

2、外在条件,即刺激(其中以信息环境和信息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它是意识的一种,为人类所特有。

信息意识是人们产生信息需求,形成信息动机,进而自觉寻求信息、利用信息、形成信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

第二节用户的信息行为

一、信息查寻行为 信息查寻行为规律:

1、可近性是用户利用信息源总程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遵循穆尔斯定律(一个信息检索系统,如果使用户在获取信息时比不获取信息时更费心更麻烦,这个系统将不会得到利用)。

3、信息查寻一般过程:人们首先从自己已有的资料查找;然后转向非正式渠道,取得同行和同事的帮助;只有在用过这些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人们才会考虑到利用信息系统的信息服务。

4、人们在查寻信息时倾向于根据以往的经验,遵循习惯的方式,采集最容易获得的信息。

二、信息选择行为

信息选择是对查询过程和查询结果的优化,所谓信息选择,就是从某一信息集合中把符合用户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符合用户需要”是信息选择的基本标准,相关性、适用性是信息选择的核心标准。

1、相关性:凡是论述同一主题或属于同一领域的文献信息都可以认为是相关的,而不考虑其水平高低;

2、适用性:它表示的是最终用户对查询结果的价值判定,它反映了特定时间内查询结果满足用户客观信息需要的程度。概括起来就是:适度、精练;准确、可靠;先进、适用。

三、信息利用行为

用户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使他所面临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因此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与问题解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0

1、问题与问题解决:当一个人想要某种东西而又不直接知道他通过哪些行为才能得到它时,他就面临一个问题;一旦获得了某些信息,找到了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方法,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2、解释与信息利用:解释是信息加工的核心环节。从信息的观点,解释就是寻求被解信息与解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信息交流

一、信息交流的概念

信息交流是个体信息传递的复向过程,所谓信息传递指通过一定媒介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行为。它反映了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面向广泛接受对象时亦称信息传播。信息交流就是指各个个体借助于共同的符号系统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交换与分享。

信息交流的特点:物质性、实义性、双向性、目的性。

二、信息交流的类型 1、按交流途径分:

1)、直接信息流(非正式信息交流),如:个人接触,面谈,面授,书信往来,参观访问,演讲,会议等。

2)、间接信息流(正式信息交流),通过专门信息中介体进行的交流,如:出版发行机构,图书馆,档案馆,信息公司,广播,电视,报刊等。

2、按交流范围分:

1)内向信息流:个人内心的信息传递。

2)人际信息流: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手段型人际信息流,满足型人际信息流。 3)组织信息流:组织内成员与成员之间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正规组织信息流(上行流、下行流、水平流),非正规组织信息流。

4)大众信息流:社会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规模传播过程。按其功能可分为:报道性、舆论性、教育性、广告性、娱乐性信息流。

三、信息交流的表述

1、符号:代表事物的代码,符号就是一种代思想的通用记号或标志,是用以表达思想、进行指挥或表示愿望的一种标记、行为、姿态等。

特征:符号具有表意性、随意性与约定性,符号形式的共享性与符号内容的非对称性。 2、编码:编码是把一定的意义、信息转换为代码的过程。通过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可以把这些代码还原成编码前的信息形式,这个过程称为解码或译码。

对于人类的信息交流系统来说,存在两个层次的编码活动:人们用语言、文字及其他辅助性的非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的过程是初始编码;在通信系统中,通过某种机械装置,把信息变化成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信号的过程就是二次编码。

四、社会信息交流的矛盾分析

1、信息数量绝对激增和信息质量相对贫困

信息数量增长的同时,信息在不断老化;同时有用信息、无用信息都在增长;且不同质量级别的信息有不同的增长速度,一般质量越高,数量越少,增长越慢。 2、信息不虞现象和信息相对过剩

信息不虞现象指获得的信息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要,而需要的信息不能有效获取,其实质是信息失控。

信息需求在没有得到满足的同时,存在大量的信息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利用,而形成的信息提供过剩的虚假状况,就是信息相对过剩。

11

解决这矛盾需要:增大信息受控率,加强信息用户研究;提高信息传递方向。 3、信息空间的广域和信息壁垒的存在

信息的交流活动呈放射状的信息扩散,其速度快,广度大;但同时从个人、团体、社会却都能造成信息壁垒的存在。两者既矛盾又是一对伙伴,需要建立合理的社会信息交流活动规范,保证信息空间的有效范围,又保证信息壁垒的合理存在。 4、信息分布无序性和信息利用有序性

信息分布非常广泛,即同时意味着一种无序性;而人们的信息需求总是易于理解和运用高度组织和系列化的信息。要解决这对矛盾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序。

第四节网络信息交流

一、网络信息交流的兴起

网络载体的主要优势:

1、网络的传播和更新速度快;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检索方面,容易获取便于保存; 4、超文本和多媒体结合,链接丰富; 5、交互性强 2016.01.22:

我国网民数6.88亿,手机网民数6.20亿,网站数423万。

二、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1、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图见书上第62页)

2、网络环境下的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可以根据是否有专职信息人员的参与分为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以交流信息有无过滤和控制为标准。 3、网络信息交流中的栈

信息栈是信息从生产者向使用者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必须是人或人工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网络信息交流所需要的载体、使用工具和平台,统称为网络信息交流的中介。根据中介对信息交流内容控制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纯技术型中介,内容选择控制型中介和内容完全控制型中介。

三、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1、Web2.0的涵义和特点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0的核心理念为:自由、开放和共享。自由是个人化的前提,开放是自组织的基础,共享是全息化的核心。 Web2.0的特点: 1)去中心化 4)自组织协同性 2)开放和分享 5)可再混合性 3)共同参与创作

2、Web2.0的交流工具及应用

1) Blog:Blog是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其功能是提供信息创建、发布、更新个人网页以及共享和交流网络信息的技术平台。(新浪微博)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