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2012 - - - - 龚德国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2012 - - - - 龚德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安乡县中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 一.导入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苦读钻研,博学立身,成就功业。另有屈原洞中苦读,梁代刘绮燃荻读书,苏廷吹火读书。汉末常林带经耕锄 ,李密牛角挂书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刘勰佛殿借读,宋濂冒雪访师,司马光警枕励志 ,陆游书巢勤学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蒲松龄草亭路问等苦读精研的故事足以让今天很少发愤苦读的我们心生敬慕。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方法、为人处世、读书目的的一些精辟教诲。

二.疏通课文

第一则 朱子讲读书方法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真意)。若读之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其义即厌.(通“餍”,满足)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领略其中旨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zhuó用心),看得多少文字!穷.(理解)得多少义理!徒.(仅仅)为懒倦,则精神自是..(从此)愦.(kuì)愦.(昏乱不清醒),只恁.(nan)昏塞不通,可惜!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

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第二则 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问:“寻常..(一般情况)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却、竟然)为.(被)人欲引去,事已.(完毕)却悔,如何..(怎么办呢)?”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同“功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sǎo)除打叠...(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方得..(才能够(做到))。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应该)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自己)不知不觉行从.(顺着)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关键)。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

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依照)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固然)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而后行之。若是中人..(普通人)之资质,须大段..(仔细)着力..(用心),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始得。曾子曰:‘仁.(实现仁德)以为(作为)己任(使命),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jīng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如履薄.(bó)冰。而今而后....(从今以后),吾知免夫..(免于(祸害)),小子..(弟子们)!’直.

(应该,应当)是恁地用功,方得。”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怎么办?朱子回答说:“这并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劳神费力去思考,自然回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那样的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祸福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1.文中“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

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休无止地动摇人心,而人又不能很好地克制自我,这样很容易被欲望左右。

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贤人:先分辩再行动;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明辨天理后行动,普通人则要用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依照天理行事。

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

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穿一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用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

第三则 讨论义利之辨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切身)说话(说教),不是教人向外..(只求表面;向外人炫耀),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pōu)判.(分辨)一个义利.试自睹.(察看)当自家,今是要求..(只要求得)人知?要自为已...(自己为自己)?孔子曰:“君子喻.

(懂得)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安乡一中德国语文学习室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