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高锰酸钾法的原理、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特点及应用示例;掌握间接碘法的原理、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特点及应用示例。了解重铬酸钾法 二、学时分配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本章只讲解两种具体的滴定方法,有关理论问题请同学们参考教材自学。

§7.1 高锰酸钾法

一、 特点

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氧化能力及还原产物与介质酸度有关。

酸性介质 MnO4+8H+5e?=Mn2?+4H2O ??'=1.51V

??

中性或弱酸(碱)性 MnO4+2H2O +3e?=MnO2+4OH ??'=0.60V

??强碱性介质 MnO4+e? = MnO4?2? ??'=0.56V

高锰酸钾法在各种介质条件下均能应用,因其在酸性介质中有更强的氧化性,一般在强酸性条件下使用。但在碱性条件下氧化有机物的反应速率较快,故滴定有机物常在碱性介质中进行。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可以用来直接滴定Fe2?、H2O2、C2O4、As2?3?、Sb3?等。

高锰酸钾法的优点是氧化能力强,可应用于直接、间接、返滴定等多种滴定分析,可对无机物、有机物进行滴定,应用很广,且无需另加指示剂,本身为自身指示剂。

高锰酸钾法的缺点是其标准溶液的稳定性不够,由于氧化性太强而使滴定的选择性较低。高锰酸钾法滴定终点不太稳定,终点颜色为稍微过量的高锰酸钾自身的颜色,即浅紫红色,但因空气中的各种还原性气体、尘埃易使其还原而缓缓褪色,一般经半分钟红色不褪即可认为已达终点。

此外KMnO4会与Mn2?发生反应:

2? 2 MnO4+3Mn?+2H2O=5MnO2+4H

?同时KMnO4溶液易被空气中各种还原性物质还原而褪色,所以高锰酸钾法一般均以KMnO4溶液为滴定剂滴定还原性物质。 二、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高锰酸钾因常含各种杂质而不能用直接法配制成标准溶液。高锰酸钾氧化能力强,能与各种还原性物质反应,还存在自解反应:

4KMnO4+2H2O= 4MnO2↓+4KOH+ 3O2↑ 此反应在有Mn2?、MnO2存在及光照均可加速分解,故其浓度易发生改变。

一般配制KMnO4标准溶液可称取稍过量的KMnO4固体,溶于一定体积的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冷却后,贮藏于棕色瓶中,放置数天,过滤后再进行标定。久置后的KMnO4标准溶液应重新标定。

1

KMnO4溶液可用还原剂基准物(如H2C2O4?2H2O、Na2C2O4、 FeSO4?(NH4)2SO4?6H2O)等来标定,若用Na2C2O4来标定,反应为:

2MnO4+5C2O4+16H=2Mn2?+10CO2?+8H2O 为使滴定反应能定量、迅速完成,必须注意:

温度:宜在75~85℃,温度太低反应太慢,而温度太高时H2C2O4易分解。

酸度:宜在c(H?)=0.5~1mol?dm?3之间,太高H2C2O4 易分解,太低易生成MnO2沉淀。

滴定速度:由于KMnO4的滴定反应是一个靠其还原产物Mn2?催化的自催化反应,所以开始滴定的速度不能太快。待第一滴KMnO4褪色后再滴下一滴,在数滴之后有Mn可稍快一点。但也不能太快,否则KMnO4还未反应即在热的酸性溶液中分解了。 三、实例

2??2??产生时

Ca2?的测定——间接滴定法

H2O2可用KMnO4直接滴定,而Ca2?不与KMnO4反应,因而只能采用间接滴定。先

用C2O4沉淀Ca Ca2?2?:

+ C2O4 = CaC2O4↓

2?2?沉淀经过滤、洗涤后用稀硫酸溶解:

CaC2O4 +2H? = H2C2O4 + Ca2?

再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H2C2O4,根据KMnO4用量间接算出Ca能与C2O4定量生成沉淀的金属离子均可采用此间接滴定法。

计量关系式: n(Ca质量分数: w(Ca2?2?2?的含量。凡

2?)=n(C2O4)=

2?5?n(MnO4) 25??2?c(MnO4)V(MnO4)M(Ca)/m样 2)=n(Ca2?)M(Ca2?)/m样=

§7.2 碘 法

一、特点

碘法(也叫碘量法)是利用I2的氧化性和I的还原性来进行滴定的分析方法,是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之一,可分为直接碘法与间接碘法。电极反应为:

I2 + 2e = 2I ?(I2/I)=0.535V

??

??'?

2

由于I2(s)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0.00133mol?dm?3),实际应用中常把它溶解在KI溶液中,以增大I2(s)的溶解度。

I2 + I =I?3 ,

?

直接碘法: I2是一种较弱的氧化剂,能与较强的还原剂(Sn2?、Sb3?、As2O3、

2?S2?,SO3)等直接反应。如:

I2+SO32?+H2O=2I+SO4+2H

?2??直接碘法以I2为滴定剂,滴定上述较强的还原剂,又称碘滴定法。滴定应在酸性或中性介质中进行,因为碱性条件下I2易歧化:

3I2+6OH?=IO3+5I+3H2O

?

?由于I2的氧化性不强,能被其氧化的物质不多,所以直接碘法应用有限。

间接碘法: 间接碘法与直接碘法正好相反,它是利用I的还原性来测定氧化性物质。首先加入过量I使其与被测物反应,按计量反应方程式定量析出I2,而后用Na2S2O3标准溶液

?

?

滴定析出的I2,从而间接测出被测物的含量。由于是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I2,所以又称滴定碘法。滴定反应在中性或弱酸性中进行:

2S2O3+I2=S4O6+2I

?

2?2?酸性太强会使Na2S2O3分解:

S2O3+2H=S↓+H2SO3 酸性太强会发生副反应而无法定量:

S2O3+4I2+10OH=2SO4+8I+5H2O

?2??2?2??

I2+6OH?=IO3?+5I?+3H2O

指示剂: 碘法常用淀粉指示剂来确定终点。在少量I存在下,I2与淀粉溶液形成蓝色加

?

合物,从蓝色的出现或消失来指示终点的到达。在室温、少量I(c(I)≥0.001mol?dm)存在时,反应的灵敏度为c(I2)=0.5~1?10?5???3mol?dm?3;无I?时灵敏度下降。淀粉溶液应新

鲜配制,久置后与I2加合呈紫或红色,变色不敏锐。 二、间接碘法的标准溶液

3

Na2S2O3标准溶液 Na2S2O3不是基准试剂,不能直接配制成浓度准确的溶液,必须先

配制成浓度相近的溶液而后标定。Na2S2O3溶液不稳定,易发生下列反应: 在pH<4.6的酸性介质(如含CO2的水溶液)中:

2?2?S2O3+2H?=SO3+S↓+H2O

久置空气中:

??? Na2SO3 + S↓ Na2S2O3?细菌为避免上述反应发生,配制Na2S2O3溶液须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并加少量Na2CO3(0.02%)以使溶液呈微碱性,再加入少量HgCl2(杀菌),贮于棕色瓶中避免光照,经8~12天后再标定。长期保存的Na2S2O3溶液应隔1~2个月标定一次,如出现浑浊应重配。

(配制成Cu2?标Na2S2O3溶液的标定可用基准试剂纯碘、KlO3,KBrO3,K2Cr2O7及纯铜准溶液)等。除纯碘配制成标准溶液可用直接碘法标定Na2S2O3溶液外,其余均用间接碘法标定。用淀粉作指示剂时,应先用Na2S2O3溶液滴至溶液呈浅黄色(大部分碘已作用)后,再加淀粉溶液,用Na2S2O3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若淀粉指示剂加入过早,大量

I2与淀粉结合生成加合物,不易与Na2S2O3反应,产生误差。滴定至终点后过几分钟又会有

蓝色复现,这是由于空气把I氧化为I2所致。通常只需约半分钟不复现蓝色即认为到达终点。

?

三、实例

硫酸铜中铜的测定——间接滴定法

Cu2?与I?反应能定量析出I2,而后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I2的反应为:

2Cu2?+4I =2CuI?+I2 I2+S2O3=2I+S4O6

?

?

2?2?2?滴定中应加入过量KI,使Cu转化完全。另外,由于CuI沉淀强烈吸附I2,会使结果偏低,

因而滴定中常加入KSCN,让CuI沉淀转化为CuSCN,使吸附的I2释放出来。提高滴定准确度。必须注意,KSCN应在临近终点时再加入,否则SCN会还原I2而使结果偏低。此外,滴定时溶

?液pH值应控制在3~4之间,太高Cu2?易水解,太低I易被氧化。

2??

此法也可用于铜矿、合金及镀铜液等样品中Cu定,可加入NH4HF2掩蔽剂掩蔽Fe。

3?的测定,样品中的Fe会干扰Cu3?2?的测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