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知识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古汉语语法知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不然,籍何以至此?(同上) ..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②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多前置,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涉江》) ...

③有些宾语可以依靠“是”、“之”、“焉”等提前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是”、“之”、“焉”是提前宾语的标志。这种提前的宾语,在表达上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之”、“焉”是宾语的复指代词,即宾语有这些复指代词时,宾语连同它的复指成分都位于动词前。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

有时,宾语的前面还用“唯(惟、维)”进一步表示强调。比如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的“唯

才是举”、“惟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④ 介词“以”的宾语,不论是名词、代词或其他词都可前置。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桓伐楚盟屈完》) ......2.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句式有以下几种: ① “中心词+定语+者”式。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② “中心词+之+定语”式。如: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③ “中心词+数词或数量词定语”式。如: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僖公十二年》)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 ....3.状语后置。

古汉语中,一些介宾词组作状语时,常放在动词后边。如: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

良曰:“长于臣。”(同上) ..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使动句、意动句、为动句

古汉语中实词的活用,除了我们在前面的《古代汉语语法常识》(一)中所说的以外,还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便于理解,我们把这

- 13 -

些相关的句子分别称为使动句、意动句和为动句。

1.使动句

所谓使动,是指动词对它的宾语有“致使性”。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直接出自主语,而是主语使宾语发生这种动作行为,即“使(宾语)怎么样”。能构成使动句的主要是不及物动词,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以及少量的及物动词。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来之”即“使之来”) ..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同上)(“愚黔首”即“使黔首变愚”) .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业诸侯”即“使诸侯成就功业”)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即“使[让]他为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封郑”即“使郑国成为疆界”) .

2.意动句

所谓意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形容词和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用作意动时,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以(宾语)为什么”、“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名词用作意动时,对它的宾语含有“处置性”,即“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

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战国策·齐策》)(“子万民”即.“把万民当子女”)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鄙远”即“把远地当作边邑”) .3.为动句

有些动词所带的宾语,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我们把这种动词的用法叫做为动用法,相关的句子就叫做为动句。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国”即“为国死”)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丧死”即“为死者办丧事”) .

大叔??将袭郑。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启之”即“为之[大叔]开启[城.门]”) 若死君命,将谁雠?(《左传·定公四年》)(“死君命”即“因君命死”) .

五、省略句

语言的省略现象,古今汉语都存在,但古代汉语比现代汉语更为突出。古汉语中,省略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承前省略。如:“广出猎,( )见草中石,( )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后面几句承前省略主语“广”。

蒙后省略。如:“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前面几句蒙后省略主语“蟋蟀”。

- 14 -

省略的成分只有通过上下文意推断出来。如:“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石没镞”前省略主语“矢”,这种情况便只有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出来。

古汉语中,句子里常见的被省略的部分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 )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主语承前定语“蹇叔”而....

省)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论语·微子》))(主语承前兼语“子路”而省) ..2.省略谓语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承前省略谓语“为乐”)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谓语动词“恐”蒙后省略) 3.省略动词宾语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上文而省。如:

士以此爱( )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爱”后承前省略“之”,代李广。) 4.省略介词宾语

古汉语中,常用介词“以”、“为”、“与”的宾语常可省略,其他介词很少省略或不省略。其中,介词“以”的宾语省略只出现在谓语之前,“以·宾”出现在谓语之后时,宾语不省略。如:

昔者先王以( )为东盟主。(《论语·季氏》)(承前省略宾语“之”,代颛臾。) .

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史记·项羽本纪》)(承前省略介词宾语“沛公”。) .5.省略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承前省略兼语“相如”。) 6.省略介词

古汉语中,介词的省略主要有:于(於)、以。如:

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史记·项羽本纪》)(省略介词“于”。)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聊斋志异·促织》)(省略介词“以”。) 六、习惯句式

古汉语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些结构已经凝固,从而形成一些习惯用法。如: 1.“有以”、“无以”

“有以”即“有什么可以用来??”;“无以”即“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如:

项王未有以应。(《史记·项羽本纪》) ..军中无以为乐。(同上) ..2.“何如”、“如何”、“如??何”等 “何如”、“奚如”多用于问情状或者商量可否,意思是“怎么样”或“怎样”;“如何”、“奈何”意思是“怎么办”;“如??何”、“若??何”、“奈??何”三者为同义结构,意思是“对

- 15 -

(把)??怎么样”、“怎么样对待??”之类的意思。如:

孔子何如人哉?(《史记·孔子世家》)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3.“何以??为”、“何??为”

“何以??为”多用于反问,表示“为什么要??”、“拿(要)??干什么”之类的意思;“何??为”也多用于反问,是“干吗要??”等意思。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4.“无以??为”、“无??为”

“无以??为”意思是“不要??做”、“拿??来没有用处”等;“无??为”意思是“不要(没有)作”。如:

吾无以瓠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5.“何??之有”

“何??之有”是“有”的宾语“何??”提前,用于反问,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

6.“孰与”、“??与??孰??”

“孰与”用于两个比较项之间,比如比较高下得失等,有“比??怎么样”或“??与??比起来怎么样”等意思;“??与??孰??”这一个句式也是用以比较,但重点在要求作出选择。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

- 16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