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某知名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 2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山东省某知名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 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无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心目中的“乡愁”是什么?唤起乡愁的时空要素有哪些?

人们常将“乡愁”与心理学的“怀旧”、地理学的 “恋地情结”以及医学的“思乡病”混在一起。关于怀旧,英国牛津字典的解释是“向往历史、过去的一种情感”,即怀旧侧重在时间维度。根据当代华裔地理学者段义孚的观点,“恋地情结”是一种基于地理环境的认知、态度、价值及其依恋,即恋地情结侧重于空间维度。从医学角度看,思乡病是“因为一个人并非身处家乡而感觉到的痛苦”。乡愁与这些西方学术名词有一定的关联但不等同,通常随着空间、时间及其场景的演变而引发主体的情感关爱与审美。中国人的乡愁有着独特的东方背景,对于“乡愁”的基本共识:首先是对于“故土”地理空间的“情感”,其次是对家乡“过去”时间的一种“记忆”及其对家园“未来”的期望。这种对于家乡的思念与依恋情感在儒家文化主导的社会中尤为普遍与突出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人心目中的“乡愁”是什么?唤起乡愁的时空要素有哪些?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人心目中的“乡愁”是什么?唤起乡愁的时空要素有哪些?。

《说文解字》云:“愁”者,“忧”也,从心。“愁”的本意是心里牵挂着什么。从本质上看,乡愁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从民国到当代,中国人的乡愁情感总体来看是积极的。相比“悲”、“忧伤”等“消极”情感,伴随乡愁出现的“关爱”、“美”等积极情感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呈现为一种“批判”与“思辨”。乡愁隐含了一种人们带着乡愁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的美学思辨。同时,这种追寻自我生存的主体逐渐转向大众群体,乡愁也由传统单一的“文化乡愁”、“爱国情怀”演变为对于“理想家园”的精神追求。

乡愁的空间意象中“家”的印象占主导,其中“家”与“乡”的故事构建了“小乡愁”,“民族”与“国家”的故事构成了“大乡愁”。我们通过文献分析及问卷调查,勾勒出中国人乡愁的空间意象:日常居住空间、邻里交往空间以及自然小微环境。人们通常对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学校以及地标性建筑物等记忆场所具有独特的记忆与情感。纵观桥、道路、井、广场等公共空间,人们对路径、街道等线形空间的记忆与情感依恋比较明显,其次是对井亭、

庭园等节点空间;在公共建筑场所中,学校与标志性建筑给人留下独特的印象。家乡的“水”“山”“花”“树”“虫鸣”等自然场景的空间意象也是乡愁记忆中的重要载体。

乡愁的时间意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乡愁记忆中的时间印象主要聚焦在儿时与青春,并贯穿于主体的全生命周期。同时,时间对于乡愁的唤起具有独特作用。从主体的生命周期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乡愁情感越来越强烈;从节气来看,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具有较明显的唤醒作用。

人们关注乡愁的时空意象,实质上是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现了对主体的生存方式、邻里社会空间与其自然环境的关注,对不同个体的情感、生存权利的尊重。 (选自陆邵明《乡愁的时空阐释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津词典里对“怀旧”的解释、地理学家段义孚有关“恋地情结”的观点,与中国人对“乡愁”的理解不能等同。

B.“小乡愁”与“大乡愁”构成了中国人乡愁的空间意象,共同演绎着“家”“乡”的故事和“民族”“国家”的故事。

C.对于“乡愁”而言,时间意象具有独特的唤醒作用,如传统节日能唤醒乡愁,随着年龄增长乡愁情感会更加强烈。

D.乡愁本质上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隐含着人们对自我生存、生命意义、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的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乡愁的空间意象主要有日常居住空间、邻里交往空间以及自然小微环境等,其中“家”的印象在空间意象中占主导地位。

B.时间意象是“乡愁”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乡愁记忆中的时间印象贯穿于主体从童年、青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周期。

C.乡愁是对“故土”地理空间的“情感”、对家乡“过去”时间的“记忆”及对家园“未来”的期望,这是人们的基本共识。

D.从《说文解字》对“愁”的诠释看,古往今来尤其是从民国到当代,中国人的“乡愁”情感整体上是积极的,同事呈现为一种“批判”与“思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路径、街道等线形空间的记忆与情感依恋,较之于对井亭、庭园等节点空间的记忆与情感依恋更加明显。

B.乡愁情感由传统单一的“文化乡愁”“爱国情怀”演变为对于“理想家园”的精神追求后,“文化乡愁”“爱国情怀”不复存在。

C.中国人的乡愁由着独特的东方背景,在儒家文化主导的社会中,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依恋情感尤其普遍、突出。

D.对乡愁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的关注,是对不同个体的情感、生存权利的一种尊重,从中可以看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

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D.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5.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请分条概括曾祖母的人物形象。(5分) 6.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灯笼红”,有何含义和作用?(6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