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三课《我的信仰》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第二单元 第三课《我的信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放在当时的语境下去把握。

在第3段中,“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是爱因斯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这些,他的生活就是空虚的,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可见,这些就是“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的内容。具体来

说,“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实际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体现了他对善的追求;“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体现了他对美和真的追求。艺术领域主要体现他对美的追求,科学领域主要体现他对真的追求。

2、“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短暂逗留的目的”是“为别人而生存”,这是作者对人生目的的基本认识。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追求“善、美和真”。这一理想不是利己的,而是“为别人”的,是在对人生目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 “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实际就是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追求,即他对善的追求,是作者“善、美和真”的人生理想的内容之一。 题目“我的信仰”就是我的人生目的、我的理想。 3、文章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逻辑严谨。

33

二、“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物质生活的享乐和安逸,也就是爱因斯坦所鄙弃的“猪栏的理想”。一个人如果只追求物质享乐而没有了精神上的崇高追求,他的生活就是空虚的。而且,这种理想也仅仅是围绕自身的利益而展开的。因此,这种人生观还是自私、狭隘的。实际上,作为社会的人,我们还应该向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为别人而生存”,因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因此,我们应当更广泛地回报他人和社会,为社会承担责任。这样也会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充实,从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三、爱因斯坦生前生后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尊崇,不仅在于他杰出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锐利的思想、恢弘的胸襟、崇高的人格。因此,作为在校大学生,不能仅仅将知识的积累和丰富作为学习目的,而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关注社会和他人,培养高尚的品格,做一个有理想、有才干、有修养、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乌尔姆镇。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20世纪初的15年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断言物质和能量的相对性,给时间、空间、引力都赋予了完整的新概念,因而名闻天下。相对论成为现

34

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远比牛顿物理学先进。他的质能方程E=mc2表明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证实。爱因斯坦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比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更能代表过去100年技术、科学的进步。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爱因斯坦一生热爱和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被许多人誉为“人类的良心”、“世界公民”。 【内容评析】

这是爱因斯坦在谈自己世界观方面最有代表性也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内容上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阐述了爱因斯坦对于人生目的的基本认识,表明了自己基本的生活态度。

文章一开始,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即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接着,做了回答:“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在此,“别人”既包括“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的人,如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包括我们不认识的人。也就是说,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而生存的。这是一种非常高尚、无私的人生境界,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爱因斯坦对人生目的的领悟为什么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境界?

35

这来源于他对社会深刻的观察与分析。他说:“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为什么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找到这个答案呢?从下文就可以看到,因为“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他才得出前面的结论。也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他看出了阶级区分的不合理,主张简单淳朴的生活方式。

第2自然段,在辨证认识“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本段中,他先表明了自己对自由的认识:“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此句中,“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就指绝对的自由。他认为,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要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接着,他引用了叔本华的一句话:“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虽然能够做到他想要的、想做的,但却不能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就是说,人不可能随心所欲。这种认识进一步启发他,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面临困难时,不必过于苛求,而是以一种宽容、豁达的心态来对待,能够自我解嘲,形成“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这种“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宽容、豁达、幽默的人生态

3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