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1心理学笔记及练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00031心理学笔记及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单选]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同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相似性。

[单选]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接近性。

[单选]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被称为群体规范。 [单选]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

[单选]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被称为群体领导。

[单选]认为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这种关于领导的理论是个人特质理论。

[单选]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群体的领导者。这种领导理论是情景特质理论。

[单选]社会助长的实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的。

[单选]提出群体去个体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单选]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进行了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在实验室中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 [单选l研究发现,增加阿希式实验情境的煎糊性,则从众率就会增加。

[单选]关于服从的经典实验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于1963年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的。 [单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合法权力和责任转移。

[名解]人际沟通是指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名解]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1934年所首创的。这种方法从群体的角度揭示了成员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且,通过数量化指标的确立,这种方法还可以研究群体的结构、群体中的威望和权利的分配方式与形式,从而诊断群体的积极性水平等。

[名解]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名解]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名解]社会情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名解]去个体化主要指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丧失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而致使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

[名解]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名解]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简答]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1)强调本能作用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通过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界定自己,形成自我概念。 [简答]群体的功能:

(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归属感,是情感方面的影响。

(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这种认同就会发生很大的相互影响,有时甚至会是盲目的。这是在认知方面的影响。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当全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使个体获得社会性支持,从而强化了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这是表现在行为方面的影响。 [简答]群体的基本特征:

(1)群体规范,群体设立规范,保证其目标顺利实现。

(2)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具有凝聚力,保证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之中。

(3)群体中的角色,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角色和地位。 (4)群体的领导,群体中必然产生领导。 [简答]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家对社会助长的产生原因指出,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或动机,这种驱力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的行为是熟练的或天生的,动机增强对个体起促进作用;对简单的工作而言,他人存在有助于个体效率的提高,对高水平的人来说,他人存在就可能起助长作用。当作业的反应是生疏的,动机增强反而效率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做复杂的工作时,有人在场会分散注意力而影响工作效率;而做简单的工作时,注意力的分散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容易克服,所以效率不易下降。 [简答]从众与服从的区别:

从众指个人的观点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的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从众与服从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

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论述]分析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异同。

(1)两种理论的立足点不同。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从人际需要的角度系统地说明了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许多现象;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则像刺激一反应理论一样,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也是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

(2)两种理论对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源有不同的论述。人际需要三维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它们像生物需要调节着有机体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一样,决定着个体与人类环境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人本身的内在需要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而社会交换理论则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最大奖赏、快乐并尽量少付出代价、避免痛苦的倾向,人的行为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表现这种行为,也就是说,外在的奖励、惩罚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 (3)两种理论都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了论述。

第十章 心理健康

[单选]压力也叫应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薛利。

[单选]我们将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对于个人来说,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是人际关系。

[单选]根据心理学家霍曼和瑞希编制的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表,可知当发生丧偶的生活事件时,其压力感为100。

[单选]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这是压力下的理反应。

[单选]适当压力下的个体会产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这是个体适应的心理反应。

[单选]那些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胜好强、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的人属A型性格。

[单选]那些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的人,属于B型性格。 [单选]如果刺激过强过大,会使人感到眩晕、发懵、不知所措,常会出现“类休克状态”,比如,突然听到亲人过世,大多数人会发愣、惊慌,甚至歇斯底里。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冲击阶段。 [单选]当事人在经历了震惊、冲击之后,努力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设法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或争取亲友帮助。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安定阶段。 [单选]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大类:改变压力源和改变自己。属于改变自己的是幻想。 [单选]下列策略是不良的压力应对策略的是依赖药物。

[单选]一个人在单位受气,回到家打妻儿;一个人被社会所抛弃容易走上暴力违法犯罪之路。这种受到挫折后的反应是攻击行为。

[单选]有的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又对改变现状感到无力无望时,可能会表现出挫折后的冷漠反应。 [单选]有些人常常以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简单地以个别事件来断言全部生活,一叶障目。这种不合理观念是以偏概全。

[单选]有些人遇到的是一些小挫折,却把后果想像得非常糟糕、可怕。结果是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来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这种不合理观念是无限夸大。

[单选]对某种物体或某种情景的恐惧,如怕蛇、怕狗、害怕开车、害怕医院、害怕死亡,具有这种症状的恐惧症属于特殊恐惧症。

[单选]有些人常常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想和行动。如果不做出自己的一套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这种人属于强迫症。

[名解]健康是指不仅仅没有疾病和没有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名解]压力也叫应激,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当代的压力概念有三种含义: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包括心理成分和生理成分。三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

[名解]压力源是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名解]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名解]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名解]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体验。 [简答]心理健康水平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

(2)轻度失调心理: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