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史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钢琴音乐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琴家之一。这位全才的音乐家,不但能诗,且又工于绘画,终身乐此不疲。

在门德尔松的作品中,《无词歌》是他首创的,共48首,著名的有《春之歌》、《猎歌》、《威尼斯船歌》、《纺织歌》等,都是学习者必弹的曲目。《无词歌》无论从调性上、情感上都具有相当深厚的生活风俗基础。手法是简洁朴实的,旋律优雅流畅,不追求华而不实的炫技效果,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除《无言歌》之外,门德尔松还写了几首大型作品,如《两首协奏曲》、《严肃变奏曲》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门德尔松的作品和声精炼,章法严谨,。旋律生动,语言淳朴典雅,清晰自然,但是所不足的是作品中看不到深刻的戏剧性,也没有激动的内心表白,而与他同时代的舒曼却洋溢着兴奋激昂的热情。 (三)舒曼

罗伯特·舒曼(1801-1856)生于德国撒克州一个出版商家庭,他从小喜爱诗歌和文学,接触了大量的文学名著,6岁显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师从JG.孔奇学习钢琴。 在他的创作体裁中,钢琴音乐比重很大,作品中有《狂欢节》里面包含了各首小曲,五光十色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沸腾的生活场面。

《蝴蝶》与《狂欢节》相似,还有《大卫同盟盟友舞曲》、《童年情景》以精品的形式,把儿时的生活,童年的回忆,表现得淋漓尽致。

《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是一首非常辉煌的协奏曲,乐曲表达了舒曼对克拉拉经历种种困难而幸福结合的喜悦心情,作品壮观而充满了诗意,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作。

舒曼的生活道路是极不平坦的,他同克拉拉的爱情历经艰难,最后获得了胜利。1804年,音乐把舒曼和克拉拉紧紧结合在一起,美满的婚姻,激发了他创作欲望,创作作品硕果累累。

舒曼的创作特征是,二方面尊重古典传统,追求高尚的境界,同时他反对庸俗的倾向,他常常沉浸在浪漫的幻想和梦境中,是他把钢琴的前奏、后奏的衬托和相对独立性推向了一个高峰,促进了钢琴部分的表现力,和声方面也有所突破。所以,舒曼的地位在浪漫主义时期是不可低估。 (四)肖邦

浪漫主义时期最为辉煌的人物-一肖邦,是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

弗雷德列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郊区,他从小学习钢琴,8岁开始公开演奏,

183O年定居巴黎。他一生的作品几乎全部为钢琴而写的,像这样的作曲家在世界音乐大师中是独一无二的。

肖邦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l.少年时期。他在家中常接触华沙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中具有进步的民族意识,所以,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民族性。这期间,他写下《波罗奈兹舞曲》(OP、71),《e小调夜曲》(OP72)《莫扎特主题变奏》以及几首《玛祖卡》(OP68NO.l、2、3和7),《圆舞曲》(OP.69 NO2)同时还完成了f小调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

1803年在离开波兰赴巴黎的途中,当他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抑制不住心灵的情感,写下了振奋人心的《革命练习曲》和汹涌澎湃的《d小调前奏曲》《g小调叙事曲》(OP.23),《谐游曲》(OP.20),这一批作品,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同时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肖邦从一个充满朝气蓬勃的青年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深刻的悲剧性色彩的作曲家,这种成熟是与他的生活阅历分不开的。

2.肖邦的第二阶段,成年时期。这个时期中,其思想和艺术均达到了真正的成熟。在巴黎,他先后认识了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贝尼尼等著名音乐家,并和画家戴拉克鲁阿、文学家乔治·桑。诗人密茨凯维兹等人广泛接触。他先后创作了《叙事曲》3首,《奏鸣曲》2 首,《f小调幻想曲》,《即兴曲》(OP.53),3首《谐谚曲》以及波罗奈兹舞曲等,均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肖邦一生重要作品有:4首叙事曲,4首谐渡曲,3首奏鸣曲,27首练习曲,19 首波罗奈兹舞曲,5 8首玛祖卡舞曲,17首圆舞曲,4首即兴曲,2首幻想曲,21首小夜曲,摇篮曲,船歌,2首协奏曲,回旋曲等。

肖邦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虽然在巴黎,但他在创作中从来没有失去波兰祖国的声音。他时时刻刻怀念着自己的祖国,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安葬。 肖邦在爱情生活中曾一度与作家乔治·桑有过爱情生活,但

一由于两个人的个性、观念不一最终以破裂而告终。肖邦的音乐词汇色彩斑澜,内心世界极为丰富,把音乐与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肖邦的音乐结构中来看,他运用了大量的拿波里六和弦、增六和弦、属七、减七和弦等以及属九和弦,从和弦功能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对织体、装饰音、旋律、和声等各方面进行了革新,挖掘了钢琴乐器的表现潜能,比前辈钢琴作曲又前进了一步。

在钢琴音乐创作中,他把旋律气息拉大了,线条格外柔美平滑,体现了钢琴性,对于触键技术,他把音色变化修饰得格外细腻,踏板的运用也同样高超,对弱音区的声音探索有了

突破。

肖邦是一位浪漫主义的音乐大师,音乐中充满了含蓄、均衡的古典精神。肖邦为19世纪上半叶的钢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李斯特

与肖邦同时代的李斯特在钢琴的交响性方面占据了特殊的位置。

弗朗兹·李斯特(1811一1886)出生于匈牙利,当时的匈牙利被奥国统治,所以他很早就离开祖国,他一生大部分在国外度过,他走遍了全欧。他一生从事钢琴演奏,并担任乐队和歌剧指挥。他的音乐活动影响着当时整个欧洲乐坛。

李斯特的演奏风格继承和发展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风格,技术辉煌,在弹奏中常常运用三度、六度*度经过句、大跳八度和弦、快速同音反复、滑奏等高难度技术,使演奏风格更加丰富多彩。

他还把大量的交响乐、歌剧作品改编成钢琴曲来演奏,作品中有12首《高级练习曲集》,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和3首《音乐会练习曲》,这些高难度练习曲,代表着钢琴艺术的顶峰。

其中《鬼火》、《玛捷帕》、《英雄》和《侏儒》等作品,不仅是练习手指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练习作品的深刻内涵。

《匈牙利狂想曲》共19首,它的音乐素材来自于匈牙利民间音乐,反映出民族的时代精神。创作中,他采用了自由的形式,即兴弹奏,舞蹈与歌唱相结合,经过提炼和加工,内容极为丰富。

另外还有一些优秀作品在各国旅行期间问世,这些作品分三集,第一集如《暴风雨》、《牧歌》、《思乡》等作品;第二集如《船歌》、《塔兰台拉》等,同时还写下了《但丁诗读后一幻想曲》、《裴特拉克十四行诗》、《婚约》、《深思》等一些思想性很强的作品。第三集大部分是李斯特旅居罗马时写成的,如《爱斯特别墅的柏树林》、《爱斯特别墅的喷泉》、《人生的痛苦》等,色彩上与前期作品有所不同,带有神秘的情绪。

《b小调奏鸣曲》可以说是李斯特钢琴创作的最突出的作品。这首奏鸣曲,深刻地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复杂而矛盾的,这种矛盾是地狱与天堂之间的斗争,人们常把作品内容与歌德的《浮士德》联系起来,玛格丽特与梅菲斯特的主题交替出观,李斯特并没有给这首乐曲加标题,就直接进人人的内心活动中,乐曲表达幅度广泛,有虔诚的信仰和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也有对生活的否定态度和宿命论的情绪。他成功地运用了单乐章的形成。动机虽然短小,但在节奏、速度、调性、音区、织体上有着灵活的变化,达到了效果。

李斯特还写下了2首协奏曲《b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曲式上都运用了单乐章形式,风格上很接近交响诗的体裁。 (六)勃拉姆斯

约翰·勃拉姆斯(1833—1897)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市民家庭,其父亲是职业乐师,能演奏多种乐器,他是勃拉姆斯学习音乐的启蒙者。勃拉姆斯一生写了大量的交响乐、四重奏、艺术歌曲、合唱和钢琴曲。

勃拉姆斯是一位主张恢复已经失去的古典主义传统的音乐家, 早期的创作就显露出反潮流的倾向。早期的钢琴作品有:3首奏鸣曲和1首诙谐曲,奏鸣曲有贝多芬的风格,富有活力,表现出非凡的气质。

勃拉姆斯和舒曼有着深厚的友谊,年青时的作品经常带给舒曼审阅,曾为舒曼写了《舒曼主题变奏》,可见他们之间的友情是高尚的。

勃拉姆斯创作的作品有4首《随想曲》,2首《狂想曲》,4首《间奏曲》,2首《协奏曲》,《叙事曲》,《变奏曲》,《亨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帕格尼尼主题变奏》等作品。 在他的音乐中蕴藏着悲剧性的哲理和悲观主义世界观,处处用古典主义理性来限制和约束他丰富的浪漫主义情感,1892年以后写的作品越来越趋向表现忧郁的情绪,甚至有悲观隐退的思想和阴暗色调。

勃拉姆斯是钢琴史上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虽然以他而告终,但是其音乐风格并没有消失第四节 民族乐派

19世纪,涌现出一批作曲家,他们都力图用音乐来唤起本国民族的精神,形成了钢琴音乐民族乐派。民族乐派首先在俄国和捷克发展,很快在北欧、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等地全面开花。

俄罗斯的钢琴音乐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几乎是空白,上演的钢琴曲目全部由西欧传人,不少演奏家费尔德、李斯特都曾陆续到俄罗斯演奏和教学,由于他们的音乐活动触动了俄国的创作。俄罗斯的作曲家们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西方音乐的精髓,同时也开创了俄罗斯自己的先河,在技术上为本国的钢琴音乐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强力集团”形成后,他们不满足于模仿西方音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创作,很快钢琴音乐在俄罗斯广阔的沃土上开花结果。从19世纪初.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他们为俄罗斯音乐的推动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如巴拉基列夫(1839—1881)、穆索尔斯基(1839—188l)、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阿连斯基(1861—1906)等,其中对俄罗斯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还是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