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微案三特色透练8文化常识含解析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微案三特色透练8文化常识含解析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教学资料范本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微案三特色透练8文化常识含解析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1 / 8 文化常识 [基础训练] 1.(20xx·全国卷Ⅲ)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结合《屈原列传》相关内容可知,“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知府”是明朝才正式有的官职名,宋朝时府的长官叫“知府事”。所以“令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 2.(20xx·全国卷Ⅲ)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说法不准确,皇帝“近侍”职位不一定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很大。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8 A.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 B.“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黎元、氓等。 C.“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D.“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语言现象,指尊长的名字应当“避讳”,不能直呼,要用委婉方式称呼。“公讳之焕”中的“讳”就是名的意思,意思是说“梅公的名字叫之焕”。 答案 A 解析 “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说法错误。部分古代女子有名有字,穷苦百姓家女子一般没有字。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节”是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B.“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C.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D.“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左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答案 D 解析 “左迁”应为贬谪。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很多,例如:践统、践位、践国、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3 / 8 D.“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答案 A 解析 “践政”“践莅”指当政、在任;“践事”指供职、充役;“践袭”指蹈袭、沿用。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在秦汉时是通晓史事、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C.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D.户曹,掌管民户、农桑等活动的官署名称;“曹”指的是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答案 B 解析 “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也称大比。 B.会试,明清两代秀才每三年在京城参加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C.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D.“讣闻”又叫“讣告”,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告”是让人知晓。 答案 B 解析 会试是明清两代举人每三年在京城参加的考试,国子监监生也可应考。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情起复”,又称“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只能在承亲父母的丧事时,“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守丧人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即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这是为国夺取了孝亲之情,称“夺情”。 4 /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