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学习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进一步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形成资本积累;要求掌握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从而认识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必然趋于激化。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三)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二)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 (四)贫困是一个世界问题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1)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好像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货币预付给工人,是资本

家养活了工人。但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来看,完全是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所以,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2)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好像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都与工人的无酬无关。但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来看,经过一段生产周期之后,资本家的整个资本价值便不是原先的预付资本价值,而完全是由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由此可见,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3)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似乎与生产过程无关。但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用来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而劳动力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所以,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过程以外,也是从属于资本的。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再生产

15

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积累的基本问题

(1)资本积累的含义。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过程就是资本积累过程。

(2)资本积累的实质。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尽管采取等价交换的形式,资本家仍然可以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3)资本积累的动因。一是无止境的追求剩余价值为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第一,在剩余价值量已定的条件下,积累量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分割比例。第二,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已定的情况下,由于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因而积累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是一致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积累量的因素。影响或决定积累量的主要因素是:①剩余价值率;②劳动生产率;③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④预付资本总量。 (5)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主要阐明了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关系,高度概括了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的形成,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总之,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必然造成根本对立的两极: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充分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和历史暂时性。 (二)教学难点

1.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商品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即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和所有权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并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才能占有别人的商品。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则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生产的产品,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结果。 2.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现象

(1)一般来讲,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表现出的总量失衡,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经济现象。

(2)相对过剩人口的性质及其表现,是失业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存在的特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