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①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措施:创办刊物,发表文章;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战即\问题\与\主义\之争;举行\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马克思主义。 3、 影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准备! 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

?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上海、北京、长沙?

二、马克思主义者形成: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7.23

中共“一大”:1921.7.23 组织上建党 中共“二大”1922.7 思想建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要点补充]

1、问题与主义之争: 实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较量 2、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异同

(1)同:都是本国一次空前深刻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人们去追求真理,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2)异:A.法国启蒙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只是借西方之矛戳中国封建之盾,未来得及消化,所以对中西文明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B.前期新文化闯将不像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那样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脱离,这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而对相互勾结在一起的中外反动势力,民族资产阶级显得有点胆怯。C.新文化运动召唤出五四运动,启蒙运动召唤出法国大革命。D.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世界近现代交替时期,明显地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后期转化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国民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现代部分

专题十五、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革命: 1、过程:

⑴二月革命:①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 ②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 ③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⑵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 ⑶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意义: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

⑷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①经过: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②作用: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十月革命的意义;(——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1)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政治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经济上: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3)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对帝国主义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②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来说: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对民族解放运动来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⑴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⑵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作用: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⑶性质: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⑷结果:保障了军备供应,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⑸评价: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

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经济危机: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2)政治危机: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

①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乱;②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③在军队,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

3)客观条件: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⑵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影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制、租借制):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⑶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⑷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⑸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3)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

1、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⑴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⑵教训: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2、“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及经验教训

⑴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⑵经验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建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制度。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⑴内容: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2)结果及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收效甚微,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的功过没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经济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加速战略”。

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1990年,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2)后果:苏联解体

专题十六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