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10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1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 答案: B

解析: 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组成的“中朝”,参与决策,体现了“位卑权重”,而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出察举制的选拔标准趋向客观,不是按出身授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察举制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的信息,故B项错误;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

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三省制名存实亡 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皇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新增官吏行使相权,属于行政体系内的制度建设,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相关的名号,让他们执行相职,可知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这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D.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答案: C

解析: 材料“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说明作者不认可科举考试的内容,因而作者不认为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意在强调科举制用考试方法选官的进步性,并非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科举制用考试方法,按考试成绩选官而非按门第选官,这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之前士族地主的特权垄断,体现了“其取士之法”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D项内容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

5.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

6.元大德九年(1305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从材料看,中书省反对各省泛滥咨禀,有利于地方高效行政;而重要事件和地方赋税财政必须咨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只说明其中一个方面,以偏概全,均不符合题意。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清)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 )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体制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参考答案: (1)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三省各自的职权、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根据材料三“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可知“专制”体现在: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第(3)问,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可知为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回答。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