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实验讲义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核物理实验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图2 实验方框图

计数管探头,FJ-365,1个; G-M计数管,J-104,1支; 自动定标器,FH-408,1台;

?放射源,60C0或137CS,1个。

步骤

1. 按方框图连接各仪器设备,并用自动定标器的自检信号检验仪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测量计数管坪曲线,选择计数管的合适工作电压、合适的计数率等实验条件,重复进行至少100次以上的独立测量,并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值。

3. 测量本底分布,测量次数为100次以上,并算出其平均值。

结果分析及数据处理

1. 作频率直方图

把一组测量数据按一定区间分组,统计测量结果出现在各区间内的次数ki或频率ki/总次数(K),以次数ki或频率ki/K作为纵座标,以测量值为横座标,这样作出的图形在统计上称为频率直方图,见图3.频率直方图可以形象地表时数据的分布

图3 频率直方图

状况。为了便于与理论分布曲线作比较,建议在作频率直方图时,将平均值置于组

?中央来分组,组距为,这样各组的分界点是

2135 N??、N??、N??、……

444

而各组的中间值为

1 N、N??、N??、……

22. 配制相应的理论正态分布曲线。

3. 计算测量数据落在N??、N?2?、N?3?范围内的频率。 4. 分别用单次测量值和平均值来表示测到的放射源的计数值。 5. 对此组数据进行x检验。、

6. 作出本底的实验频率分布及其对应的理论分布图,并对此作x检验,以单次测量值表示本底的计数值。

22思考题

1. 什么是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统计性它服从什么规律

2.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以单次测量值N来表示放射性测量值时,为什么是

N?N,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3. 为什么说以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表示放射性测量值时,其精确度要比单次测量值高

参 考 资 料

[1] 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编,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上册),第一章,原子能

出版社,1981年。

[2] 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编,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下册),附录2,原子能出

版社,1982年。

[3] 林少宫,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第五章及附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4] W . J . Price, Nrclear Radiation Detection , Chapter 3, 2ed. , Mc-Graw Hill Inc.,New York,

1964。

实验2 验证距离平方反比律

实验目的

1. 学会根据实验精度要求选择测量时间。

2. 学会运用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数据,验证距离平方反比律。

内容

1. 改变探测器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测量各相应位置之计数率,获取一定精度要

求的实验数据。

2. 用等精度线性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验证?射线强度随距离的变化规律——平方反比律。 原理

在放射性测量中,为得到一定精度的实验数据,必须根据放射源及本底计数率的实际情况,结合某些客观条件(如探测器效率及测量时间的限制),确定适当的测量方案;为了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我们将通过本实验作有关的基本训练。

1. ?射线强度随距离的变化关系——平方反比律

设有一点源(指源的线度与源到观测点的距离相比很小),向各方向均匀地发射?光子。若单位时间发射的光子数为N0,则在以点源为球心,以R为半径的球面上,单位时间内将有N0个光子穿过(设空间内无辐射之吸收与散射等)。因此,在离源R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光子数为:

I?N0C? (1) 4?R2R2N01I?(1)式中,,对于一定的源强,C是常数。可见,,此即距离平方反比律。

4?R2显然,在测量中,探测器的灵敏体积始终位于源对探测器所张的立体角内时,测得

的净计数率n也应与R2成反比。即有

C? n?2 (2)

R(2)式中C?为常数。因此,验证平方反比律的问题在实验上就归结为测量n与R

的关系。怎样才能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取得满足精度要求的数据呢下面就此进行讨论。

2. 按照实验精度要求合理分配计数时间

在每次测量的计数中包括有本底计数,而且在本实验中,随着距离R的不同,本底计娄在测量的计数中占的比例也不同。设在ts时间内测量得源加本底的总计数为NS;在tb时间内测得本底计数为Nb;测源的净计数率n为:

n?ns?nb?NsNb? (3) tstb总计数率ns与本底计数率nb的标准误差分别为?s,?b: ?s?

NstsNbtb?ns (4) tsnb (5) tb?b?? 根据误差传递公式,净计数率n的标准误差?n及相对误差vn分别为:

221/2 ?n?(?s??b)?(nsnb1/2?) (6) tstb vn??nn?(nsnb?)/(ns?nb) (7) tstb1/2因此,净计数率的结果可表示为:

?nsnb? n??n?(ns?nb)???t?t??b??s (8)

??nsnb n(1?v?)?(ns?nb)?1?(?)/(ns?nb)? (9)

tstb??为了减少n的误差,应增加ts与tb。可以证明,当总测量时间t?ts?tb一定时,在ts与tb间作适当分配,将获得最小的测量误差。换句话说,在一定的误差要求下,

d?nd?n只要ts与tb分配合理,则总测量时间将最省。这个最佳时间分配可根据=0或

dtsdtb=0求出,其结果是:

tsns? (10) tbnbts400?4。当总测量时间限制为20分例如,若ns=400/分,nb?25/分,则?tb25钟时,选取ts与tb分别为16分钟与4分钟最合适,这种时间分配可得最小误差。

ts根据(10)式作刻线图,如图1,可以方便地查出,求法是:由左边刻线查到ns,

tb右边刻线查到nb,于二点间连一直线,该直线与中间刻线之交点即为所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