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六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六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 第一节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基础 一、细菌

单细胞原核生物,结构简单,生长速度快,周期短,20分钟一个世代。染色体单倍体,为环状裸露的双链DNA分子,称之为基因带或主染色体。无性繁殖(无丝分裂),易培养,易突变。此外还有1~n个独立于染色体而存在,并能独立自我复制和决定某些性状的环状DNA即质粒。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或内部,单个微生物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营养缺陷型:由于在营养代谢上有缺陷而不能利用某种营养物质的类型,称营养缺陷型。(Met-)。

野生型:能利用某种营养物质的类型(Met+)。

s

敏感型:对某种药物缺乏耐受能力的类型。链霉素敏感(Str)。 抗性型:对某种药物有耐受能力的类型(Strr)。 二、噬菌体

噬菌体是指侵染细菌、放线菌以及真菌的病毒。包括温和、烈性两种,都没有细胞结构,由一个蛋白质外壳包围的单一核酸分子(DNA或RNA)。单链或双链,称之为基因带或染色体,病毒自身没有代谢机能,不能单独生长和繁殖。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或细胞的代谢机器来进行增殖。

病毒分三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 三、细菌和病毒是遗传研究的好材料

1、繁殖快, 世代短: 细菌20分钟一代,病毒一小时可繁殖百个。

2、便于基因作用的研究:显隐性都表现,可设计各种营养缺陷型,来对应基因的功能。

3、便于研究基因突变:首先是单倍体易于表现(隐性和显性都表现)。虽然突变率<105, 至少需上百个培养皿,但只要培养基上加所希望突变的抗性物质,就有望短期鉴定出来。

4、便于研究基因的精细结构:遗传物质简单, 只含裸露DNA或RNA。

5、易管理和化学分析。 一个试管可装很多; 易于获得大的数量用于分析。 6、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高等生物复杂,可用细菌来代替某种研究。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的质粒

质粒:细菌中除主染色体之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可随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

(一)质粒的种类

1、根据质粒在细菌间能否传递分二类:

(1)感染性质粒:能从一个细菌体内转移到另一个细菌体内。 (2)非感染性质粒:不能从一个细菌体内转移到另一个细菌体内。 2、根据质粒存在的状态分

(1)自主复制型质粒:独立于主染色体之外。F因子

(2)结合态质粒:能插入(整合)到主染色体上,并成为主染色体的一部分。当环境改变时,结合态质粒还能脱离主染色体形成自主复制型质粒。F因子 3、根据质粒的功能分

(1)致育质粒:决定细菌的交配状态。F因子

1

(2)抗性质粒:决定细菌的抗药性,抗某些金属等属性。大肠杆菌中的R因子。 (3)分解性质粒等。 (二)质粒的性质

1、复制作用:质粒为分子量较小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复制时DNA必须附着于细胞膜上的唯一接触点。

2、与染色体的结合作用:质粒可以独立存在于细胞质中,也可以整合到主染色体上,成为染色体的一部分,这样的质粒特称为附加体。

3、质粒的不配合性:通常含有相同基因的质粒(具有相当同源性的两个质粒)不能稳定地存在于一个细菌中。

4、消失作用:质粒在寄主细胞内,有时会自行消失。这种现象有时还受环境影响。吖黄素处理可使F+变成F-

5、质粒可以在同种个体间移动(F因子),也可以在种间转移(R因子)

6、每个质粒的结构中都含有与自主复制有关的区域。可转移的质粒具有与转移有关的基因。

(三)大肠杆菌质粒

E.coli质粒有F因子、R因子和col因子等。 1、F因子(性因子、F质粒):F因子属于致育质粒,为附加体。可使细菌产生管状的性纤毛(性伞毛),决定细菌的交配状态。具F因子的细菌相当于雄性(供体),用F+表示,不具有F因子的大肠杆菌相当于雌性(受体),用F-表示。 F因子的结构:原点(O):转移的起点

可育基因(性伞毛基因群):使细菌表面出现一至若干性伞毛。 DNA复制酶基因:(复制区)F因子本身复制有关。 插入序列(插入区):即IS插入序列,与F因子插入细菌染色体过程有关。IS有极性!

2、R因子:是一种抗性质粒,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菌中,多数R因子不整合,而保持自主复制。这类质粒对许多抗生素有抗性,可以在基因工程中用作基因载体的标记,以便筛选。 3、col因子:(大肠杆菌素原因子)与产生大肠杆菌素有关,杀死其它肠道细菌。 二、细菌的杂交

(一)典型的细菌杂交实验

过去曾经在相当长时间里,认为细菌是无性生殖的,各细菌间没有遗传物质的交换。直到1946年和1950年的两个实验的结果,无可辩驳地证明,细菌也象高等生物的有性过程一样,也能进行杂交,进行遗传物质交换。

1、1946 Lederberg和Tatum在大肠杆菌细胞之间发现通过接合可以交换遗传物质。选用大肠杆菌K12的两个不同菌株杂交:

A菌株: met-bio-thr+leu+thi+ ,蛋氨酸和生物素缺陷型

B菌株: met+bio+thr-leu-thi- ,苏氨酸和亮氨酸硫胺素缺陷型

混合培养A和B菌株。在完全的培养基上培养数小时。 培养物离心,涂布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结果发现长出了一些原养型(met+,bio+,thr+,leu+ thi+)的菌落。说明A和B能够互补,但是不能确定:是A和B菌株杂交了呢?还是A与B之间泄露了物质相互吸收?

2

2、1950年戴维斯(Davis)设计了一种U型管实验,证实了A和B菌株之间确实是发生了杂交。先在U管底部放入滤片,该滤片可阻止细菌通过,但不影响大分子(DNA)流过。左管加入A菌株,右管加入B菌株。左管用棉塞紧,右管加抽进气管。右管抽进气轮流加压或抽气吸引使左右大分子完全混合。待两臂细胞在完全培养基中停止生长后,将它们分别涂布在基本培养上,结果都没有出现原养型,说明直接接触是必要条件。但是不能说明遗传物质的交换是否是相互的呢?

3、1953年海斯(W.Hayes)做了一个杂交实验:链霉素处理的菌株不分裂(不杀死)。

实验1:A菌株(链霉素处理)×B菌株 (可分裂) ↓

基本培养基

出现菌落(B形成的菌落) 实验2:B菌株(链霉素处理)×A菌株 ↓

基本培养基

未出现菌落(A未形成的菌落)

说明接合中的遗传物质转移是一种单向过程。A和B的性行为不同,其中一个是供体,一个是受体,在这里A是供体 上述实验1中,A处理了其不能分裂,但是同样可以将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B,而B未处理,接受A的基因后,可以分裂并在培养基中形成菌落。

实验2中B处理后,其可以接受A的基因,但是B本身不能分裂,所以在培养基上不能形成菌落,同时可以看到,B没有遗传物质给A。 后来发现,细菌菌株之间的差异是由于F因子引起的,具有F因子的为供体,相当于雄性(A菌株),F+表示。不具有F因子的菌株为受体,相当于雌性(B菌株),F-表示。

F+与F-接触后,F因子滚环式方式复制1份,并通过结合管(细胞质桥)进入F-中。

(二)F+、Hfr菌株与F-菌株的杂交

1、F+×F-→1小时后→95%F-→F+ 主染色体进入的频率小于1/100万。

接合管的形成:菌株靠近→细胞膜融合→两细胞间形成接合管

F因子转移:F因子从原点断裂,以原点为先导,边复制边转移(因此叫滚环复制),复制后的F因子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细胞分开,使F-变成F+。 (1)F+细菌通过纤毛与F-细菌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 。

(2)F+细菌出现缺口,双链之一被切断,从断端转移F因子的一条链到F-细菌中。

3

(3)F因子的一条链一进入F-细菌中,就在F-细菌中复制新的 F因子。 (4)复制完成后, F-细菌变成F+ ,同时原有F+细胞也完成F因子另一条链的复制,所以转移是 F+的拷贝。

所以最终是F-细菌变成F+细菌,而原有的F+细菌则不变。 2、Hfr×F-

Hfr细菌(高频重组菌株):细菌含有F因子,并且F因子通过交换整合到主染色体上,这样的细菌叫Hfr细菌。

F因子可整合在大肠杆菌不同的部位,由于整合的部位不同,方向不同,则形成了不同的Hfr(DNA进入F-的顺序不同)。Hfr的主染色体进入F-中的频率高,比F+×F高1000倍。

杂交过程也是先形成接合管,然后Hfr的染色体,按定向和均匀速度边复制边转移,DNA转移是从oriT起始,转移的顺序:原点—配对区—大肠杆菌基因—配对区—育性基因。

但在转移过程中,结合管很易破裂,这样转移到受体的部分只是靠近原点的一部分(全部转移需温和条件120分钟),F因子的主要部份在最后进入受体。所以大部分F因子并没有进入受体,中途断开,最终F-细菌没有变成F+细菌,只是形成部分二倍体。

部分二倍体:一个完整的基因组和一个不完整的基因组所构成的二倍体。其中受体的基因组叫内基因子,供体的基因组叫外基因子。

供体的DNA(外基因子)转移到受体以后,只有与受体菌完整的基因组(内基因子)发生双交换形成环状分子(稳定的重组子)。 三、细菌的基因定位

(一)F因子的插入与Hfr染色体的极性

F因子与细菌主染色体交换整合时,F因子IS与主染色体的IS配对,由于主染色体的IS有多个,这样F因子的IS与主染色体的哪个IS配对时就导致该处主染色体上的基因首先进入F-,即由于F因子的插入,使主染色体具有了极性(即基因转移的方向发生变化)[模型]。

可见F因子的IS的极性,不仅决定F因子插入的位置,还决定主染色体转移的方向。因此,大肠杆菌的染色体虽然是环形的,但是在Hfr×F-中,转移基因的顺序(进入F-的顺序)是不一样的。 (二)中断杂交作图

中断杂交技术:根据供体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顺序和时间绘制连锁图的技术。1957年沃尔曼(wollman)和雅各布(Jacob)想了解Hfr×F-交配中,什么时候把基因转移给F-细菌,设计了著名的中断杂交试验:

苏氨酸 亮氨酸 叠氮化钠 噬菌体 乳糖 半乳糖 链霉素 Hfr: thr+ leu+ azir tonr lac+ gal+ strs F-: thr- leu- azis tons lac- gal- strr

将Hfr与F-同时加入装有完全培养基的大试管中混合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把取样的菌在搅拌器内搅拌振荡(断开结合管),洗涤完全培养基,然后稀释菌液(防止再度结合)后,将其涂布在含有str的基本培养基(葡萄糖和无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