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松原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思考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关于加快松原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关于加快松原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思考

市政府办公室城调处 蔡启昌

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和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到2011年松原城市人口达到70万人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速人口集聚,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此,我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人口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提出了加快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中心城市人口发展现状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松原中心城市主要指中心城区和前郭县城,包括团结、文化、民主、临江、前进、和平、工农、新区、沿江、铁西、繁荣、石化、建设街以及新城乡、兴原乡、前郭镇。

从1961年扶余采油厂成立,吉林油田极大地促进了松原市的发展。1988年前扶经济开发区成立以后,尤其是松原建市以后,中心城市空间得到了明显的拓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长。2007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7.3平方米。与建市之初的25.5平方公里相比,累计增长约27.1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约1.9平方公里。中心城市总人口达到55万人,与建市之初的37.7万人相比,累计增长约17.3万人,年均增长约1.4万人。其中,江南城区人口27万人,江北城区人口28万人。全部人口中户籍人口47.2万人(其中,14个城中村人口4.8万人),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约有8万人。城市人口密度为456人/平方公里。

建市十五年来,松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与人口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省的排位由建市之初的末位跃升至第3位,正逐步成为吉林省西部的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主要特点:

一是中心城市首位度明显提升。松原市成立以来,由于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心城市人口较快集聚,建市以来年均增速为2.6%,高出全市总人口增速1.8百分点。松原市域城镇首位度达到4.6,市区城镇化率达到62.8%。中心城市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1.6%,人口仅占全市的19.6%,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到全市的40%。松原中心城市在市域城镇等级结构体系中居于突出地位,城市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 二是各种生产要素加速向中心城市集中。各种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向城市集中,2007年,松原金融机构各项短期贷款年末余额中,八成以上的短期贷款集中在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市占六成以上;城市是教育、科技的集中地。松原1所高等学校位于市区,中心城市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2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5万人,分别占全市的54.9%和51.9%;年轻的、受过良好教育或具有熟练技术水平的劳动

力大多集中在城市;城市的科学应用水平比农村更高,制度变革也更快。城市加快发展的内涵正在形成。

三是中心城市已具备建设大城市的条件。松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得到发挥。2007年末铺装道路面积453万平方米,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1.2万吨,排水管道总长度61公里,分别占全市的72%、75%和70%。城市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强,公路、水运完成客运量3094.2万人,货运量2013万吨。市区邮电业务总量6.9亿元,国际互联网用户数3.6万户,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1.5%和70.3%。城市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数24个,占全市的56%,完成批发零售商品销售总额38.5亿元,占全市的75.5%。新的中心城区规划面积达到327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2540平方公里,区域内主要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备,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具备承接大规模人口集聚的基本环境条件。

四是松原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正在增强。由于近年来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功入选“2006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20强,成功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城市,获准命名“松原星”,开通松原至北京的直达旅客列车等等,进一步提高了松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标志着松原又迎来了一个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时期,必然推进中心城市的快速发育和人口集聚。

五是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突显。2007年松原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2.6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55万人,城市经济总量达到245亿元。白城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0万人,城市经济总量为88亿元。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吉林省西部区域松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第一位。

中心城市人口集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与作为吉林省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要求相比,松原中心城市存在着城市功能弱、人口规模小、人口集聚效率低等矛盾和问题,还不能完全承担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的职能任务。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外立体大交通不完善,影响开放和人流物流的集散。松原市位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的结合部,地处长哈经济带中间,区位优势明显,重大交通设施俱全但水平落后。中心城市虽然有两条国道和一条省道公路通过,但至今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有一条铁路,但火车站设施简陋,配套能力不强,影响客货流通效率。有码头和渡口11处,但松原港正在建设,疏港线路单薄;吉林省西部机场建设也仅是在前期运作阶段。这种不完善的交通格局,影响了松原开放程度,制约了人流、物流的集散能力。 二是现代制造业发育水平低,影响了以产业为链条的经济辐射和对工业人口的吸纳。松原非油工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制造业经济总量小,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1.4%。大企业集团少,既导致整个工业结构层次低,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和对人口集聚的吸纳能力。目前松原市的工业化率在50%以上,而城镇化率仅为30%,落后于工业发展对城镇人口规模发展的基本标准,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体系中制造业相对落后。

三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不健全,影响先进要素进入。从总体上看,全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偏低,2007年占GDP的比重为23.6%,比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低了近15.1个百分点。全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作为传统第三产业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所占比重超过35%,而以房地产、旅游、教育和为现代工业提供配套服务的金融、物流、研发、信息、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不仅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完善,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居民生活方式向市场化的转变,使松原中心城区相对缺乏对人口的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

四是城市文化和娱乐业建设滞后,导致人气不足。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靠文化、靠特色。松原市建市时间短,中心城市区域文化积淀不够。从用地结构和设施布局看,中心城公共设施分布更多地偏重于行政办公、教育机构,而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较低,而且这些设施也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和档次低、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文化、娱乐市场开发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品味受到影响,削弱了对人口的吸引能力。

五是中心城空间布局分散,没有形成相对繁荣区块。由于松花江分割松原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为“双城”格局,并且受石油生产和历版规划影响,在这一城市空间内,分散着14处农村和多处油田矿区居民点。受这种城市格局的影响,中心城区用地集约化程度低,导致土地效率和城市运行效率的降低,城市人口散状分布,难以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

六是在城市环境、公用设施、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中心城市所在地区土壤盐碱化较重,城区绿化比较困难,公共设施承载基础有待进一步提高,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不完善等因素,也影响到外来人口的快速迁入。

加快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潜力分析

我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64万人左右(包括暂住人口),到2020年达到90万左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总用地控制在60.8平方公里,2020年控制在8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中心城人口密度达到441人/平方公里,仍低于现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密度平均648人/平方公里的水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5平方米,基本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范围。

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城市的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其人口规模不少于10万;一个城市要达到快速自我增长,其人口规模最低点是50万;要成为具有辐射周边城市影响力的中心主导城市,必须具备10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松原中心城市现在仅有55万人,正处在自我快速增长阶段,离成为区域性主导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按照有关人口数量模型测算,未来我市中心城市范围内容纳的人口规模可以达到120万以上。因此,松原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具有区域性主导城市是有条件和潜力的。 (一)城市化加快将加速人口集聚。

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表明,城市发展遵循成长型曲线,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

进程较为缓慢;当城市化达到30%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到城市化水平达70%以后,城市化的步伐才放缓。各国经验还表明,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是产业结构急剧变动时期,其间第一产业迅速下降,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使以第二、三产业为依托的城市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松原城市化率为30%,人均GDP达到2900美元,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二)就业机会增多将加快劳动力集聚。劳动力集聚是人口集聚的先声,劳动力的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的预演。就业机会增多,客观上必然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和集聚。可以预期,在实现松原经济规模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建设吉林省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的强力推动下,未来5年松原仍是全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08-2012年GDP年均增长可望保持23%以上的速度。通过建市以来特别是近五年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农产品供应十分充裕,人均拥有粮食总量、肉禽蛋等指标均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工业方面已基本建立起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电力、机械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一批批重大项目相继上马,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原来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原材料、交通等瓶颈已经消除。这些均为松原加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提供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三)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必然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和集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发挥,加之农业科技的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土地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相对下降,为农业人口流向城市提供了客观条件。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的5年,农业发展可能会渐次转移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上来,农业就业将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客观上导致农业就业的余地较小,必然有更多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四)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将加速劳动力集聚。多年来,松原经济社会“二元化”的格局虽然有所改善,但就整体而言城乡差距仍很大,近年来农产品大量富余,农业比较效益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又有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81:1,2007年这一比例扩大到3.17:1。松原与白城等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从人均GDP来看,松原与白城的比例由1993年的1.13:1提高到2007年的1.82: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3.1%;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松原与白城的比例由1993年的0.89:1提高到2007年的1.06: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4%。差距的扩大客观上将进一步促动劳动力加速向松原集聚。

(五)一系列体制障碍逐步打破将减少劳动力集聚阻力。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10多种管理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设置了行政管理壁垒,流动人口难于在城市长期立足。当前农民获得了对自身劳动力的支配权,强加在身上不准离开土地的行政性限制已经消除,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而在新的体制下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为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资源重要配置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近几年,松原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增长仅为2%左右,而非公有经济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增长在20%以上。可以预期,未来的5年中,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松原的民营企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也会进一步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